猴的民间故事,猴鼓简介( 二 )


此外 , 竹杠舂击木板是猴鼓舞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 它主要是配合皮鼓和铜鼓的节奏 , 达到增强节奏气势、活跃气氛的效果 。主要动作有:两人持竹杠 , 先舂击两块平放于地面的木板 , 发出“哐”声 , 然后两人同时默契地交叉击打竹杠另一头 , 发出“啌”声 , 节奏主要有“哐啌”“哐哐啌”“哐哐啌啌哐哐啌”等 。
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 , 坡结乡龙茶村的苗族人民接受了壮族的铜鼓文化 , 猴鼓舞与铜鼓的有机结合便是最好的例证 。并且 , 铜鼓在猴鼓舞中扮演引子的重要作用 , 猴鼓的节奏是随着铜鼓的节奏走的 。换句话说 , 有什么样的铜鼓节奏就有什么样的猴鼓节奏 , 由于铜鼓的节奏丰富多彩、变化多样 ,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猴鼓舞 。由此可见 , 坡结乡龙茶村的猴鼓舞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 。
铜鼓与猴鼓舞相结合 , 使猴鼓舞柔性更少 , 气势更雄浑 , 仿佛战场上的战鼓 。铜鼓出现在猴鼓舞中 , 是民族融合的典型代表 。关于铜鼓的起源 , 史料记载有骆越铜鼓之说: “伏波始制铜为之 , 状亦类鼓 , 而稍埤 , 缩腹下杀 , 周以繁纹 , 面上八角 , 皆缀以坐蛙 , 名为骆越之鼓 。”骆越铜鼓是壮族铜鼓 , 多分布在今天我国的广西、广东和越南北部等地 。天峨县是黔桂两地交界县 , 属壮族聚居区 , 全县总人口17.4万人 , 壮族人口就占了56% 。受壮族铜鼓文化的影响 , 龙茶村的猴鼓舞中出现铜鼓便不足为奇了 。

苗族 , 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 , 一个多姿多彩的民族 , 一个在苦难中屹立不倒的民族 。
追寻历史的幽光 , 不难发现 , 苗族的先祖是原始社会时期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这个民族从黄河流域一路迁徙至湖南 , 到贵州 , 上云南 , 鲜有提到迁徙至江西的 。但坡结乡龙茶村的一些苗族人和贵州一些地方的苗族人坚信 , 自己的祖先是从江西迁徙过来的 , 他们共同的说法是:祖先受命于朝廷到地方平定匪患 。坡结乡龙茶村的苗族人民对猴鼓舞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
坡结乡龙茶村猴鼓舞传承人罗登辉介绍 , 二百多年前 , 龙茶村的苗族是一个极为弱小、备受欺凌的苦难族群 , 他们的祖宗罗氏两兄弟因逃难先后到云南、贵州隐姓埋名 , 刀耕火种 , 在天地间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 逐步繁衍壮大 。但是 , 天有不测风云 , 坡结乡龙茶村的苗族人民遭遇了大规模匪患 。大量土匪集结攻打山寨 , 村民加强防守 , 双方僵持不下 。为尽快攻破苗寨 , 入侵的土匪不断加大攻势 , 将山寨围个水泄不通 , 断粮断水 。苗族首领在战斗中重伤不治 , 临终前 , 他唤来族人 , 吩咐在其死后 , 不可以挂丧 , 不可以哭 , 要挂上族旗 , 杀牛宰猪 , 敲锣打鼓 , 跳猴鼓舞 。村民按首领吩咐 , 在加强防守的同時 , 杀牛宰猪做大菜庆贺 , 跳猴鼓舞娱乐 , 整个村寨处处欢声笑语 。土匪强攻不下 , 其探子回报说山寨虽被围困 , 但未有任何损伤 , 还杀牛宰猪 , 唱歌跳舞 。土匪首领听罢 , 自觉军困马乏 , 不能攻下 , 便下令撤退 , 龙茶村的苗族人民才得以安宁 。当地群众为了纪念那位有勇有谋、倍受尊敬的首领 , 从此立下规定 , 每当有族人死去 , 就要跳猴鼓舞 , 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敬 , 更是一种祈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