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己全身瘫痪 梦到一群像人一样的鬼


拼命挣扎却不能动弹,想要呼喊却像被捂住了嘴,一次次醒来又一次次发现自己还在梦中——经历过
“鬼压床”
的人一定能够理解这种体验 。看《盗梦空间》时就想,诺兰是不是和我一样是资深鬼压床受害者,才能这么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多重梦境 。

图 | 电影《盗梦空间》片段
鬼压床?萨满法术?被误读的“睡眠瘫痪”

“鬼压床”是指在睡觉的时候,突然有了清醒的意识,但是身体却无法动弹的现象,
在医学中被称为睡眠瘫痪
(Sleep Paralysis) 。

睡眠瘫痪发生时,人们往往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或无法立即醒来而感到深深的恐惧,因此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年代,这种现象有了各种迷信的误读 。


在中国,睡眠瘫痪被称作“鬼压床”,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认为人在睡觉时灵魂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全身不能动弹就是因为被“鬼怪”压住了身体 。记得我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就常常经历睡眠瘫痪,在梦里拼命呼喊却像被捂住了嘴巴,醒来后吓得嚎啕大哭 。奶奶告诉我,这是“鬼压床”,是被“不干净”的东西缠住了!心疼孙女的奶奶用红布缝了一个装满铁屑的小包让我放在枕边“辟邪”,可想而知,除了掉了一枕头的铁屑,这种迷信的做法起不到任何作用 。

睡眠瘫痪的体验很容易让人寻求封建迷信的解释 | airkhruang.com

除了中国,其他各地也有各种关于睡眠瘫痪的民间传说
。加拿大爱斯基摩人认为,睡眠麻痹的发生是因为被萨满法术限制了身体,并引发了幻觉 。和中国的“鬼压床”类似,在日本民间,睡眠瘫痪被称作“金縛り(kanashibari)”,一种由鬼魂或法术导致的身体不受控制的现象 。在巴西,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位长着长指尖,名叫“Pisadeira”老妪搞的鬼 。她半夜潜伏在房顶,专挑那些吃饱了饭,肚子朝上睡觉的人下手,然后从他们胸口踩过去 。


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睡眠瘫痪通常被认为是
巫婆在通过巫术恐吓报复那些对她们不敬的人
。1749年,一名女性发现她的丈夫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呼吸微弱,而她的丈夫醒来后声称女巫们把他带走,并且在他身上放了六百斤重的盐 。这名无辜的女性因此被送上了女巫审判席 。而现在看来,他丈夫应该是经历了睡眠瘫痪且出现了幻觉(看到女巫:幻视;带到别处:飘浮或者飞翔的本体幻觉;;六百斤重的盐:感到压力的触觉幻觉) 。

图 | Giphy

到了现代,欧美又出现了“
外星人绑架说
” 。许多所谓的UFO专家声称被绑架的那段记忆可能被抹去了,但记忆中事件前后的瘫痪感和幻觉的仍然存在 。


不同的文化对睡眠瘫痪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不难看出,这些解读大都将其归为超自然的力量,而且往往与邪恶有关 。这是源于人类对未知的敬畏与恐惧 。


随着科技的发展,睡眠瘫痪发生的机理逐渐得到了科学解释 。

听起来超吓人的“睡眠瘫痪”,到底是怎么回事?

睡眠瘫痪,又称睡眠麻痹,是一段发生在入睡或者苏醒过程中的,
短暂的有意识的“瘫痪”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人是完全清醒的,甚至能睁开眼睛,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头部、四肢和躯干,也没法发出声音 。有时还会伴随着呼吸困难和极度紧张的症状 。

睡眠瘫痪的时候,会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也无法发出声音 。图虫创意

此外,调查显示,
75%的睡眠瘫痪经历者还会产生幻觉
。包括有类似灵魂出窍的漂浮感,在电梯中的升降感或者感觉到被提起、转动的本体幻觉;感受到压迫、摇晃、疼痛甚至窒息的触觉幻觉;听到脚步声、开门声、谈话声,机械声(如耳鸣)的幻听;以及看到其他人、动物和非现实的场景幻视 。而有的经历者甚至还会出现味觉和嗅觉的幻觉 。


这些幻觉袭来时,
总是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恐惧、幸福、快乐或者愤怒的情绪
,会感到自己正在经历死亡或走向死亡 。此外,“假醒”也是睡眠瘫痪中的常见现象,人们往往误以为终于逃离梦魇醒来了,却发现陀螺并没有停下—— 自己还困于梦中,不知还要突破多少重梦境才能回到现实,惊恐又无助 。

一次接一次的醒来,但每一次都没有真正醒来 | 动画《早上好》

大学时,我上铺妹子就经历过一次曲折的“假醒” 。某天她在寝室午睡,迷迷糊糊中听到开门声,睁开眼竟然是她妈妈拎着水果来看她 。她立马意识到眼前的一切并不是真的,亲爱的母上大人人在一千多公里以外的老家呢——她还在梦里 。她想要醒过来,可是身体完全无法动弹 。她拼尽全力挣扎、咬舌尖、动指尖……终于醒了过来,并看到下铺正在玩手机的我,长舒了一口气,向我讲述了刚刚的恐怖经历 。“没事儿了,赶紧去上课吧,不要迟到了!”我说 。于是她匆忙地背上书包往教学楼走去,诡异的事情发生了:通往教学楼的林荫路,像是没有尽头似的,怎么走也走不完!莫非自己还在梦里?于是她又拼命挣扎,动指尖,咬舌头……再一次醒了过来,看到还在原位玩手机的我,惊魂未定地向我描述了事情的经过 。

图 | Giphy

“没事儿了,赶紧去上课吧,不要迟到了哦!”我说,嘴角露出不怀好意的微笑 。

好好地睡个觉,怎么就发生“睡眠瘫痪”了呢?

简而言之,我们之所以会出现睡眠麻痹,是因为
大脑醒了,身体却还在“睡”


我们睡觉时,会进入一个叫做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 REM)的阶段 。如同字面的意思,这时我们的眼球会快速移动,同时大脑的活动也非常活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做梦“,多数
醒来后还能回忆起的梦都是在这个阶段发生的


睡眠图(睡眠时的脑电图)显示了睡眠周期中逐渐增加的REM睡眠 | Wikipedia(作者汉化)

做梦的时候,如果身体随着梦境手舞足蹈,很有可能伤害到自己和别人 。所以,我们的肌肉在这个睡眠阶段会完全放松,让身体处于几乎完全不受控制的状态,而这种机制被称为
快速眼动阶段的肌肉麻痹



具体而言,这种肌肉麻痹是由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引起的 。当我们的身体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时,全身的运动神经元都进入超极化状态,相当于直接提高了激发阈值 。这代表着,只有当受到更强的刺激时才能激发这些运动神经元,让我们重新获得身体的控制权 。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肌
肉麻痹导致的“瘫痪”是与快速眼动睡眠同步的
。然而,有的时候却会出现 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大脑已经逐渐清醒,但身体还处于肌肉麻痹状态的情况——即“睡眠瘫痪”
:大脑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并且试图醒来,而身体却不受控住地僵直在床上 。


如图所示,蓝色代表肌肉的状态,绿色和红色表示大脑的活动 。可以看出,当大脑已经结束快速眼动睡眠进入清醒状态时,肌肉依旧处于放松瘫痪的状态,这时就会发生睡眠瘫痪 | Antolin (作者汉化)


目前看来,虽然没有能够完全解释这种现象发生的结论,但与其有关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睡姿,研究发现
面朝上平躺着睡觉比侧身睡觉更容易出现睡眠瘫痪
。虽然暂时无法解释为什么,50%以上睡眠瘫痪都是在平躺时发生 。另外,不规律的作息以及睡眠不足也会增加睡眠瘫痪发生的概率
。而 高压、过度焦虑的状态下出现的睡眠问题也会引起睡眠瘫痪



睡眠瘫痪也被报道与
【梦见自己全身瘫痪 梦到一群像人一样的鬼】疾病
密切相关,包括睡眠障碍(如嗜睡症)和心理或精神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 。这类人群更容易出现睡眠瘫痪,因为他们更易发生睡眠中断而且常常服用精神类药物,而精神药物的滥用也会增加睡眠瘫痪出现的可能 。此外,神经系统疾病也被证实与睡眠瘫痪有关,如偏头痛患者更容易发生睡眠瘫痪,而且睡眠瘫痪可能伴随着偏头痛的发作 。


另外,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一个团队,通过对862位双胞胎和兄弟姐妹研究后发现,睡眠瘫痪可能与一些控制睡眠节律的基因有联系,不过这些基因层面的研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

如何应对睡眠瘫痪?

如果除了经常性的睡眠瘫痪,还出现白天睡眠过多、毫无征兆或无法控制地突然睡着等症状,那么应当去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是由
嗜睡症
引起的 。


如果没有相关疾病却经常发生睡眠瘫痪,则需要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避免熬夜和不规律的作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滥用药物,减少酒精的摄入 。在学习、工作中学会释放压力,减少焦虑情绪 。


入睡前不要吃得太胀,入睡时避免平躺的姿势 。
如果在睡觉时进入了睡眠瘫痪,虽然难以避免地会惊恐,但要告诉自己这不是什么危险状况,也不会对身体有害,更不会和死亡有联系,
调整呼吸,调节情绪
让自己平静下来 。然后集中注意力,尝试着控制肢体末端,比如手指、脚趾,或者转动眼球都可以有效地唤醒肢体 。一旦醒了过来,
最好不要继续躺在床上
,而是坐起来或下床走一走让自己完全清醒,避免再次坠入睡眠瘫痪状态 。

参考文献
[1] Julia S, Christopher C. F. (2009) Terror in the night.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22(8): 672-675
[2] https://www.livescience.com/50876-sleep-paralysis.html
[3] https://www.tuck.com/sleep-paralysis/
[4] Olunu E. (2018) Sleep Paralysis, a Medical Condition with a Diverse Cultural
[5] Interpre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 Basic Medical Research, 8(3):137-142
[6] D Denis, Alice M. G. (2015) A twin and molecular genetics study of sleep paralysi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4(4): 438–446

作者:Murphy


编辑:小金牙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