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古典唯美诗歌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
忘了是在江南 , 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
故园哟,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附朗诵视频http://my.tv.sohu.com/us/63298363/20586609.shtml
《那时你老了》 (郁葱)
——央视新年诗会陈铎、孙小梅朗诵
我想在一个瞬间,翻过许多页码 , 
那时的你 , 如我们见到的许多疲惫的影子,
那时你老了 。
那时你老了,
总在不经意中回忆着,
许多覆盖在生命短草上的时日 , 
一些语言、一个场景、一首诗,
一个你一直忘记,却又突然回忆起来的瞬间 。
阳光不同了,绿不同了 , 夜晚不同了 , 
而经历依旧,你熟悉的旋律依旧 。
步履蹒跚时,你看到那么多曾属于自己的鞋子 , 
照片上的容颜,
如同背景中熟透的苹果一样不可采摘 。
那时你老了 , 
再没有了难以消解的夜 。
那时没有了充盈,没有了叫喊 , 
没有了充满热望的火焰,
没有了湿润的唇 , 
没有了淹没血液的激动和盼望 。
那时你老了,
平静的声音传到你细微的脉搏 。
远去的是谁?走来的是谁?
那时你总在想:
身边,是谁的呼吸?
那时你老了,
那曾经年轻的都在变老 。
你会说:那时的痛、缺憾、甚至背弃,
都多么的好,
那时灼热的手是张开的,
曾经随意丢掉的那些夜晚,
如玑珠一般从指缝间轻而易举的滑落 。
那时你老了,
而一个人和另一些人 , 
也同样老了 。
附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4NDk2ODg=.html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注:有部分教材为”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附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8ddnGGgMY0/
古典诗词的水平能够等级化考核吗?扬州的这所中学将针对英文经典以及国学经典实施考级制度 。
其中,国学经典主要针对古诗词进行考级,内容是学校校本教材《古诗词读本》中的200首诗词,依据不同的考查难度分为初级100首、中级65首、高级35首,共三个级别 。
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是:古典诗词和现代生活隔得很远,中小学教育目前最应该普及的是现代公民教育 , 诗词修养固然需要,但不宜夸大 。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不需要诗词的修养,所以,一个人喜欢诗词,有诗词的修养固然很好,没有也无妨 。
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急需具备的是有关公民的常识,而不是诗词常识 。
现代社会绝大多数职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中,并无诗词的修养要求 。
对诗词学习进行评级 , 如果只是学校自发的、学生自愿的,不和高考、升学、评优等等挂钩,那么危害性也不大 。
当然用处也不大 。
最怕的就是考试异化,变成某种砝码,和利益联系起来 。
古典诗词的社会和道德教育功能是非常有限的 , 因为它本身的情况所致 。
中国人说文以载道,但是中国的“道” , 在两千年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和发展,这决定了文学作品所表现的“道”,总是重复的 。
其次,古典诗词本身所蕴含的适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就更少 。
现代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是自由、民主、公正、平等权利等,你在唐诗宋词很难找到这些观念 。
在中小学的普及教育中,对诗词的道德教化作用就不该无限拔高 。
中国古典诗词的严重问题是主题和手法的重复、雷同 。
中国的古典诗词,主题就那么几个:山水感怀,官场失意,男女情感,怀乡,闺怨……反反复复 。
主题如此,表达手法也同样,同一类型同一题材的作品太多了 , 你背了很多,往往就会弄混 , 因为它们都大同小异 。
它不像西方文学那么丰富 。
对于这个等级考试,我觉得很荒唐,听过计算机几级,英语几级,哪儿有古典诗词几级的?古典诗词是无法以等级衡量的,从技术层面上讲,要划分等级,必须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在古诗词来说,背会多少首可以量化,但是对诗词的理解、领悟如何量化?比如,我相信每个人都很容易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 但是每个人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千差万别,这种感悟可以量化吗?有人说英语可以考等级,诗词为什么不能,其实这不一样,英语等级考试某种程度上比较像自然科学的评定 , 你背会多少单词 , 阅读的速度等等都可以考核 。
但是你听过英国文学要考级的吗?这是一样的 , 文学是不能用等级衡量的 。
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
“教无定法”,只有教师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在课堂上改变课堂模式,学生才能对古诗词感兴趣 。
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讲解不同的古诗词,如用“知人论世”、“创设意境”、“类比迁移”或“分析名句”等方法 , 在古典诗词教学上既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同时要将一些灵活、实用方法吸收过来,争取每堂课上得别开生面 。
一首由古典诗词改编(高中学过的)的歌曲,男声的!节奏舒缓,就是... 《古典之殇》内容解读 这是一篇对古典的流失充满了忧患意识的散文 。
作者引用大量的诗词,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场景,但现实场景和古典场景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古典场景的流失,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价值的流失 , 使人们难以真正的走进古典的灵魂,本文表达了作者因古典 场景的流失 , 古典美学信息的流失,古典美学元素的流失感到悲痛,并为现在的孩子不能走进《诗经》等古典文学的灵魂而哀悼 。
文章的开头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中“今人不见古时月 , 今月曾照古时人”说明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对于无尽的宇宙中的有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存在了,古人所曾经历目睹过的,今人已经看不到了,从而引出下文中已流失的一些古典场景的描写 。
下文中用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在“今天的生存视野中杳无的”场景 。
第一个场景是再没有了“燕山雪花大如席 , 纷纷吹落轩辕台”的盛况,第二个是没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于是作者觉得今天的孩子在领会古典诗词时 , 因为古典场景的流失,领悟是苍白的 。
再设想到不久之后的语文课堂上的“尴尬”的情形 。
作者采用一组排比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现实中的场景和古典中的场景对比,说明了现实场景和古典场景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却要孩子们体会那早已“荡然无存的”的场景,这样的体验是矫揉做作的,是苍白的,是荒唐的 , 是悲怆的,是不切合实际的,至此,流淌在作者心中的那份伤感就跃然纸上了 。
古典场景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人们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作者对此产生了深切的悲痛之情 。
文中连续用“多少”这样的几个排比句式,罗列各种流失的古典场景,使悲痛感更具震撼力 。
“被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突现出古典场景被毁灭的的情景,传达出悲痛之情 。
“追远的绝版”“沾有他们最后的体温”说明古典场景不复存在了 。
古典的文学辞章变成了悲歌,让人仿佛听到了动植物凄厉的哭泣 。
本文地址:http://www.wyrj.com/teacher/jiaoan/yuwenjiaoan/chuer/43707.html 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说明古典场景的流失,人们阅读《诗经》时,难以体验古典诗词的摄人的魅力,难以在古典诗词中引发人们的共鸣,难以真正的理解《诗经》的内涵 , 难以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 。
古典场景的流失不仅是人们审美视野的缺失,更是人们精神盛宴的缺失!面对这样的一种现状,作者一种深深的哀悼之情就传染给了读者 。
价值探讨: 这篇散文通过古今自然场景的对比,说明古典场景的流失给人们带来的后果是令人深思的 。
人类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它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低估的 。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 , 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现在的孩子在理解古典诗词时不能很好的了解古典诗词中优美的场景,也难以领会诗词的真正内涵,孩子们难以真正的走进古典的灵魂 。
现在的中学生 , 他们中有多少人去读、去理解、去思考古典诗词?而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通古贯今的文化长河,中学生是传承古典文化还是置之不理,这不得不让人引起重视 。
因此这篇散文在引起人们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让人们多吸收古典诗词中的精髓 , 走进古典诗词,走进古典文化 。
本文地址:http://www.wyrj.com/teacher/jiaoan/yuwenjiaoan/chuer/43707_2.html记得采纳啊
中学生应怎样赏析古诗词姚铤1、 通过赏析古诗词教学探究 ,  让老师“诗情画意”般地教学,让学生“诗情画意”般地成长,使城南中学最终实现校园文化核心“弘扬程旼文化, 打造诗意校园” 最佳理想状态的目的 。
2、 通过赏析古诗词赏析教学探究, 建立“古诗文赏析资源库” ,  方便古诗词教学,又利于学生网上学习,培养学生赏析古诗词的兴趣, 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
三、 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 有哪些差异 ,  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
) 初中学生所学的古诗词量不是很多、 赏析能力也不是很高,但已具有初步的分辨能力,而且他们的求知欲、 好奇心很强,思维活跃, 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教师在赏析活动过程中需给予指导 。
四、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研究的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词丰富内涵,汲取古诗词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奠基作用 。
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名篇,从而进入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之中 。
研究的内容 一、 主要探究项目: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 明诗意; 想诗境, 悟诗情; 吟诗句, 背诗文”的古诗赏析四步法 。
二、 主要探究项目: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的诵读技巧 。
三、 主要探究项目: 通过“朗读、 吟咏、 配画、 谱曲、 改编、 游戏” 等一些表现手段, 加深对古诗...
中国诗词2018年诗词大会最后一场在什么时候前晚,掀动了文化类综艺这股荧屏“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迎来了第三季,在CCTV-10正式开播 。
接下来至4月1日,该节目每晚7:30播出,100多位诗词达人将在此以诗为剑,决出最后的总冠军 。
本季《中国诗词大会》延续“人生自有诗意”这个主题 , 旨在用有趣的题目、紧张的对抗、精彩的解读以及温暖的深情,把古典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精华传达给观众 。
节目第一集即引发了观众追看热潮,“倍感古诗词魅力无限,每晚都要带着孩子看 。
”在唤起人们内心深层的对中国古典诗词、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同时 , 关照当下的生活和人生,不少网友表示,“每个选手都有故事,真的是人生自有诗意 。
” 难度升级,《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有新玩法《中国诗词大会》是火爆全国的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延续“人生自有诗意”的主题,而且亮点更多 。
和前两季相比,第三季诗词的题库有所扩大 , 涵盖数百篇经典诗词 。
在前晚播出的第一集中,出现了关于诗词《沁园春·雪》和《忆秦娥·娄山关》的考题 。
总导演颜芳表示,题库整体难度并没有增加,均在初中知识范围以内,不少还是小学课本上的内容 。
第三季的比赛环节难度升级,新增了“诗词接龙”和“超级飞花令”两项全新玩法 。
去年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带动了“飞花令”的流行 。
节目中,出题者选择一个古代诗词中的高频词,如“春”“月”“夜”等,两位选手则会在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选定的关键词的诗句,直到一方重复或卡壳 。
从前的飞花令是你一句我一句,中间还有思考的时间,而这一季的“超级飞花令”不给选手中间思考的时间,节奏更快,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要马上反应出诗句,实现无缝衔接,更加考验选手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 。
首期节目中以“年”为关键词的“超级飞花令”,两位选手你来我往仅一分多钟时间,就对出了8个来回 。
在“诗词接龙”环节,场上两位选手轮流说出一句诗词,每一句诗词的首字要与对手说出的诗词的尾字字音相同,无法接句即为失败 。
另外,此次是分团而战:“新百人团”由12岁以下的少儿团、12岁以上在校学生的青年团、社会各行各业的百行团、参赛者亲属的家庭团四个团组成 。
同时开设了由40人预备团组成的第二现?。?这样一来更加公平 。
据悉,每个选手都是千里挑一,而挑选的标准,一是诗词水平,二是人生感受 。
都有故事,平凡的人生自有诗意古诗词所表达的人心和人或许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反复强调“人生自有诗意”这几个字,节目的所有玩法、规则都是为了表达这一内容——传达诗词之美以及喜欢诗词的这些人背后的故事 。
总导演颜芳表示,“这一路走来,我们发现老百姓里真是卧虎藏龙,他们展现的不仅仅是诗歌,还有人生的诗歌故事” 。
前晚播出的第一集中,“10后”小朋友沈子扬是来填补节目之前没有“10后”选手的空白的,6岁半的稚童因为年幼理解力尚有差距,8道题目没有回答完,但已经充分体现了“自小多才气,平生志气高” 。
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乌克兰小伙曾子儒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来自江苏南京的新婚夫妻朱琳与李昂一起来参加比赛,朱琳台上比赛,李昂在百人团里答题 。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古诗词里爱情的现实版:在“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元宵节相遇;在古诗词的柔情里相知;在“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誓言里携手此生……网友纷纷表示:“果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被秀一脸恩爱,但是越看越甜,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吧!”而勇敢与病魔做斗争的刑警夏鸿鹏则成为当晚节目中的“泪点” 。
夏鸿鹏在诗词大会现?。畛隼吹牡谝皇资恰爸痔业朗抗楹未Γ岸攘趵山裼掷础?。
刘禹锡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乐观精神,夏鸿鹏对此有极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
去年6月,他因胃癌切除了全胃,成了一个“无胃人” 。
在心情陷入低谷时,是他从小钟爱的古诗词给予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撑 。
夏鸿鹏没有被疾病打垮,他还要履行一个承诺:和女儿一起参加《中国诗词大会》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这首词里面的“长久”究竟指的是“亲情长久”还是“寿命长久”?犹豫之后,他最终选择了“寿命长久”,人们只有健康长寿,才能和家人、朋友团圆 。
他答对了,恐怕现场没有哪一位能比夏鸿鹏对“寿命长久”有更刻骨铭心的理解 。
主持人董卿寄语夏鸿鹏:“我记得有一位西方的哲人说过,命运无法妨碍我们去欢笑,即便它在胁迫我 , 我也要笑着面对它 。
”不少网友也表达了对夏鸿鹏的敬佩 , “我们就是用诗来记录感情 , 来书写内心的感悟 。
”“当你埋怨生活的不公时还有勇士桀骜前行 , 一言不发地抵抗命运的风暴而不妥协 。
”业内说法:在有声朗读的氛围中 ,  培养人文素养前日 , 小北路小学语文教师石凌燕就在班级群里提醒家长和学生观看当晚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 。
她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这个节目的前两季我都看了,也推荐学生去看 。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歌的国度,真的很幸福 。
”如今经典诵读很火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石凌燕乐见其成...
屈原的诗词及赏析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 , 目眇眇兮愁予 。
??兮秋风 , 洞庭波兮木叶下 。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
鸟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
荒忽兮远望 , 观流水兮潺? 。
麇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 。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
荪壁兮紫坛,*(采+匚的反方向)芳椒兮成堂 。
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 。
罔薜荔兮为?。?擗蕙?兮既张 。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醴浦 。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
背景简介《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 。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 , 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 , 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 。
“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 。
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起俗信鬼而好祠,起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
屈原放逐,窜伏其间,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 , 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 , 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一风谏 。
”大致言之成理 。
但将《九歌》完全定为屈原的自作心创 , 似有不妥 。
现在一般认为 , 《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 ,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此说均可信 。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或谓夫妻神 。
《湘君》是以巫师扮演得的湘夫人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君的情景,《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军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
至于湘君和湘夫人作为湘水神的来历,则多有争论 。
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 。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柱子上 , 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见《述异记》) 。
后世所湘妃、湘夫人、湘妃竹诸说,均源于此 。
但传说就是传说 , 无所谓真假之辨 。
现在我们应当知道的是:这两首诗作中,有着丰厚的上古神话时代的历史文化积淀,并由此给它增添了浓郁的神秘浪漫色彩 。
内容述评一、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
诗中截取湘君与湘人爱情生活中的一个期约难遇的片段 , 着重抒写湘君的一系列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湘君对湘夫人的真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 。
全诗大致可分四段,由于写的是神的爱情,意境朦胧难解,须潜心体悟 。
首四句是第一段,总提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 。
从后文中“闻佳人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句看,湘君与湘夫人似乎有过预约,湘君就是为赴约而匆匆赶来的 。
但来到期约地点一看,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是来了,但却降临在北面那个小岛上 , 两个人只能隔水相望 。
这情景,就像《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样 , 可望而难即 。
“目眇眇兮愁予”,写他只能在渺渺茫茫、似有实无中遥望、追寻,于是一股失落的愁情就在心中升腾起来 。
而秋风??、水波荡漾、落叶飘零 , 则是通过写景来渲染这愁情 。
第二段十四句,都是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 。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写登高远望,日夜等待 。
“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是说在沅江、澧水相夫人往常出没的那些地方,本来应当有相遇表白的机会,但错过了,想来实在令人追悔、懊恼 。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是说湘君放眼追寻,到处都是浩渺烟波、潺?流水,没有相夫人的半点踪影 , 于是他的精神陷入了恍惚之中 。
“朝驰余马兮江皋,兮济兮西?”,写湘君在恍惚中仍日夜驰马沅、湘之间,颇是《蒹葭》中“溯洄”、“溯游”反复“从之”的情景 。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与其说是真有这样的召约,不如说是湘君的内心想望:在神志恍惚的追寻中,他耳边仿佛时时有相夫人的声音在呼唤自己一同飞向那幸福的爱情港湾 。
于是,诗意也就自然地过渡到第三段的幻境 。
在这第三段的行文中还穿插描述了“鸟何”、“罾何”、“觅何”、“蛟何”四种反常景象,那是对湘君期约难遇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的比况和烘染 。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在水中装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 。
这是在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从恍惚神志中生发出来的虚幻空间 。
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 , 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 , 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
最后六句是第四段,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的行为和心境 。
相夫人最终没能出现,湘君的心境也由梦幻回到无可奈何的现实 。
于是,他将自身的衣物抛入江中,遗赠信物以及寄托真情相思 。
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 。
“时不可兮骤得 , 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 , 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
二、屈原的感情寄...
【长篇古典唯美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