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常用典故有哪些 中华诗文典故

中华诗文典故(中国诗词常用典故有哪些)1.中国诗词常用典故有哪些 1 。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 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 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 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 经年 , 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
岭南一年 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 晶莹、局洁〇 2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思乡之愁 。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望 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 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 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 。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 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 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
如1987年曾考过 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 搅天飞^卯条折尽花飞?。?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 ,  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 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 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
唐代 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 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 柳掩映 , 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 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 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 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 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 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 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 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 。
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 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 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
《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 , 此独尊其品格 。”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 , 不食人 间烟火 , 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 隐《蝉》:“本以高难饱” , “我亦举家清” 。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 , 顿成凄楚 。”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 。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 以抒 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 麦青青 。”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 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 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 胜春 。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 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
“阶前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 ,  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 , 年年自生春色(春 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 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 , 深表惋惜 。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 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曰的繁华已荡 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 去昔曰的富丽堂皇 , 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巷口 。
6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 水边的送边之所 。
屈原《九哥?河伯》:“与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 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 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 川 , 石桥朱塔两依然 。”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 只在南浦 , 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 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 。
长: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 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 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很 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 送别之所 。8 。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 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 。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 伫望 。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 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 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
白居易《赋 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
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 , 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 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 别的愁绪 。
9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 别绪相联系 。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 蕉树,阴满中庭 。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 有舍情 。”把伤/(>、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 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 , 不雨也飕飕 。”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 , 梦逐芭蕉雨 。”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 , 梦魂逐着芭蕉叶 上的雨声追寻 , 更令人觉得凄恻 。
10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 。
2.中华经典诗文,带故事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
侍儿扶起娇无力 , 始是新承恩泽时 。
云鬓花颜金步?。饺卣逝却合?。
春宵苦短日高起 , 从此君王不早朝 。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
姊妹弟兄皆列士 , 可怜光彩生门户 。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
缓歌慢舞凝丝竹 , 尽日君王看不足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九重城阙烟尘生 , 千乘万骑西南行 。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
花钿委地无人收 , 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
君臣相顾尽沾衣 , 东望都门信马归 。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
梨园弟子白发新 , 椒房阿监青娥老 。
夕殿萤飞思悄然 , 孤灯挑尽未成眠 。
迟迟钟鼓初长夜 , 耿耿星河欲曙天 。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
临邛道士鸿都客 , 能以精诚致魂魄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
忽闻海上有仙山 , 山在虚无缥缈间 。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 。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风吹仙袂飘飘举 , 犹似霓裳羽衣舞 。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 , 大家都很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
3.谁知道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 斑竹又名湘妃竹,湖南特产,出于君山和九嶷山 。
斑竹是一种情竹,它一年内2次发笋,第一次在4、5月间,竹笋发在母竹的周围 , 如"孝儿敬母" 。第二次在9月以后,大都生在母竹中间,如"慈母护儿" 。
斑竹特有的斑点就是第一次发笋后长出来的 , 一圈圈紫色的花纹,好象一滴滴珠泪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是君山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 。
1986年北京紫竹园公园曾在君山引种了10多株斑竹,今日看去斑点已逐步退化不明显就是一个例证 。而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 。
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 。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
"《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 。历代文人雅士对此多有题咏 , 唐代诗人高骈曾写有《湘浦曲》:"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
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毛泽东也于1961年在《七律·答友人》一诗中用"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表达了对二妃的同情和赞美之心 。
比翼鸟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 。又名鹣鹣、蛮蛮 。
此鸟仅一目一翼 , 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 , 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 。唐自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碧血:出自“血化为碧”这个典故 《庄子·外物》中讲到“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 ,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 就是说周敬王的夫人蒙冤为人所杀,血三年化为碧玉 。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忠诚但却不被信任 。碧血的意思就代表了主人是一个忠诚坚贞的人 。
后来人们常常用“碧血”来指忠贞坚强的人或烈士 丹青 【绘画术语】 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 。《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 。”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 。”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 。
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 。
4.中华好诗词其中典故100字 “坐怀不乱”《荀子·大略》:
“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 。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 , 并没发生非礼行为 。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
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 , 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 。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想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
一天上朝时 , 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 , 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 , 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 , 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 , 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
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 混淆黑白 。
程门立雪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 。当时,河南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孔子,孟子宏伟独到的学术,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他去看望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游?。ㄒ魖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但他依然站在那里!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 , 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 , 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
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 ,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 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
5.中华好诗词其中典故100字 “坐怀不乱”《荀子·大略》: “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
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 , 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 。
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 。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
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 , 所谓“虽遭三黜 , 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 。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想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 , 他心中没底 。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 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 , 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 , 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 , 这里是一只鹿 , 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
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程门立雪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 。
当时,河南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孔子,孟子宏伟独到的学术,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 , 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他去看望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游?。ㄒ魖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 , 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
但他依然站在那里!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 , 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 , 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 , 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 , 才彼此坐下谈话 。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 , 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
自己非常快乐 , 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
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
6.著名诗词典故 《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 ,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
作者:严蕊(生卒不详) , 女,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叶女词人 。
【译文】 说是梨花,但不是;说是杏花,也不是; 颜色红白相间 , 此花的风韵别具一格 , 超凡脱俗! 还记得吗?在武陵的那一醉?(这就是《桃花源记》武陵源的桃花阿?。?【鉴赏】 对这首小令,先且不谈背景 , 直单微欣赏之,别有逸趣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但决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 。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 , 可知所咏之物为花 。道是梨花 ——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 。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 。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 , 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 。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 。一树花分二色 , 确非常见 , 此花实在别致?。?“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面点明花色,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面著笔,而从唱叹之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 。实在少此一笔不得 。可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 “曾记 。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结笔仍是空际著笔,不过,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不管之答 。“曾记 。曾记”,二语甚妙,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呼唤起读者的记忆,且暗将词境推远 。“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 , 暗示出此花之名 。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 。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 。句中“醉”之一字,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 。词境以桃花源结穴,馀味颇为深长 。它可能意味着女词人的身份(宋词习以桃溪、桃源指妓女居处) , 也可能有取于桃花源凌越世俗之意 。此词所咏为红白桃花,这是桃花的一种 , “桃品甚多……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果部》)红白桃花,就是同树花分二色的桃花 。北宋邵雍有《二色桃》诗:“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城倾国艳不同 。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携手嫁东风 。”诗虽不及严蕊此词含蕴,但可借作为此词的一个极好注脚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曾记严蕊其人及此词:“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 。间作诗词,有新语 , 颇通古今 , 善逢迎 。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 。唐与正守台日,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即成《如梦令》 。与正赏之双缣 。”依据这段记载来体味此词,不难体会到这位女词人作这首咏物词的一番蕴意 。词显然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她的《卜算子》词,有“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之句 , 正可诠释此意 。孙麟趾《词迳》云:“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 。”此词有清气 , 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 。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此词绝不同于一般滞于物象的咏物词,它纯然从空际著笔,空灵荡漾,不即不离,写出红白桃花之高标逸韵,境界愈推愈高远,令人玩味无极而神为之一旺 。就艺术而言,可以说是词中之逸品 。
7.关于一首古诗的典故 你大概讲的是这首诗吧 。
宋之问:《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 , 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 , 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
完整的故事是这样的:
韬光庵在灵隐寺右之半山 , 韬光禅师建 。师,蜀人,唐太宗时,辞其师出游,师嘱
之曰:“遇天可留,逢巢即止 。”师游灵隐山巢沟坞,值白乐天守郡,悟曰:“吾师命
之矣 。”遂卓锡焉 。乐天闻之,遂与为友,题其堂曰“法安” 。内有金莲池、烹茗井,
壁间有赵阅道、苏子瞻题名 。庵之右为吕纯阳殿,万历十二年建 , 参政郭子章为之记 。
骆宾王亡命为僧,匿迹寺中 。宋之问自谪所还至江南 , 偶宿于此 。夜月极明,之问在长
廊索句,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后句未属 , 思索良苦 。有老僧畅伐扳和殖古帮汰爆咯点长明灯 , 
同曰:“少年夜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适欲题此寺,得上联而下句不
属 。”
僧请吟上句,宋诵之 。老僧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
然 , 讶其遒丽,遂续终篇 。迟明访之,老僧不复见矣 。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
名诗人宋之问曾经官至考工员外郎,但因事屡次贬官 。后在贬谪途中经过江南,到著名的灵隐寺游览 。一天夜里,皓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 , 冥思苦索地想出了第一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反复吟诵,又总觉得不满意,没法写下去 。寺里有个老和尚 , 点着长明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夜深了还不睡觉 , 有什么事?。俊彼沃驶卮鸬溃骸拔腋詹畔攵源怂绿馐皇祝此悸凡凰? ,出不了佳句 。”老僧要宋之问把他的诗诵一遍,听完后他自己又反复吟诵了几遍 , 最后说道:“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一听大为震惊,对这两句诗的遒劲和壮丽感到十分惊讶 。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诗一直续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待入天台路 , 看余度石桥 。”
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就再也找不到了 。寺中有知道底细的僧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 。”在宋之问的追问下,他回答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逃走了,没有抓到他们 。将帅们担心漏掉了大头目,不知道会有多大的罪责,就在当时战死的几万人中,找了两个与他们相貌相似的人 , 砍下头来装在盒里报送朝廷 。后来虽然知道他们没有死,也不敢再抓捕来送给朝廷了 。”因此 , 徐敬业后来得以在衡山落发为僧 , 直到九十多岁才死 。骆宾王当时也落发为僧,并遍游各处名山,后来到了灵隐寺 。据称他到灵隐寺一年后便去世了 。但宋之问贬谪途中游灵隐寺 , 应当是公元705年以后的事 , 那时骆宾王已经至少是八十岁的人了 。
当年他们虽然兵败,但因为当初起兵是为了复兴唐朝,所以后来有时抓到了他们,也都设法为之开脱,把他们放了 。只是当时罪名很大,骆宾王的诗文大都散失了 。后来唐中宗即位,下诏书搜求骆宾王的诗文,只收集到了几百篇,仅仅是其全部诗文的一小部份,经过整理后以《骆宾王文集》之名而传世 , 后来清代又稍有增补,重刻为《骆丞集》 。那首骆宾王帮宋之问所作的《灵隐寺》诗,因为只有两句(或四句)是宋之问所作,所以也收在《骆丞集》中 。但有些不相信骆宾王身世的人宁愿认为那是宋之问的诗,把它归入宋的诗集中 。
《灵隐寺》一诗传出后,曾经引起一时的轰动,特别是其中“楼观沧海日 , 门对浙江潮”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 , 读之令人心胸开展、豪情满怀,因此人们争相传抄 。但与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们还能从骆宾王其它诗中找到,比如《叙寄员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 。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其中“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与“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极其相似,其思维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脉相承是显而易见的 。
同时,这首诗中也反映了骆宾王曾经有过归隐求道的思想 。虽然这种思想还偶尔地反映到他的其它一些诗中,但当时骆宾王毕竟太执著于世间时局的转变,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败后无路可走时 , 才终于走上了自己早就应该走的入道之路 。
【中国诗词常用典故有哪些 中华诗文典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