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 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 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 , 清明时节 。——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 杨万里《寒食上冢》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 王安石《壬辰寒食》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可惜一片清歌 , 都付与黄昏 。——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孟云卿《寒食》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况是清明好天气 , 不妨游衍莫忘归 。—— 程颢《郊行即事》
听风听雨过清明 。——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高翥《清明日对酒》
百草千花寒食路 , 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 韩偓《夜深 》
清明悼念父母亲的诗歌1.《鹊桥仙·步韵兼致老禾先生》洪山一别,今宵几度,又近清明时候 。
依然有梦到诗乡,怕只怕,痴心难就 。
樱花揽客,池亭买醉,连日访亲问友 。
有心再赴婺源春,思故里,流连江右 。
2.《酹清明》千家火冷柳烟轻,道是无晴却有情;陇上昏鸦声不住,人间醉客意难倾;子推割肉三刀立,高祖寻碑一纸成;梦魇红尘方欲醒,春来点豆在清明 。
花开三月正阳春 紫燕南来破紫云青草喂鱼鱼欲醉 清明赋句悼亡魂又是一年桃花春 , 燕剪翠柳风戏云 。
鸭试溪水暖正好 , 踏青莫忘带诗魂 。
清明时节雨纷纷,雨中漫步乡过村 。
借问此时何所思,思念不见欲断魂 。
不堪清明雨纷纷,谁让幂纸过小村 。
摘得柳花醉入酒,黄土怎掩思念魂 。
杜鹃啼血天鸣哀,凄风苦雨泪满腮 。
双脚跪拜坟墓地,锦绣难把悲伤揩 。
3.《清明》故乡几载远离行 , 荒草一蓬祭未曾 。
再遇清明撒细雨,杳思远念遍插旌 。
家山北望虔诚揖,先父西归化羽成 。
黑蝶翻飞何处去 , 依稀天外训儿声 。
4.《青玉案 祭父》乡山月冷寒江碧 , 向谁去、孤单意 。
雪落冰封愁两地,萧管咽语,指节翻飞,寥落吹新曲 。
问天北斗仍无觅 , 世事炎凉青衫蔽 。
念取浮华趋步急,家山未祭,茫然啜泣,望月时时揖 。
5.《踏莎行 清明》泣雨殇魂,鞠躬鹤唳,丝丝细雨心头系 。
清明凋落百花枝,茫茫愁绪飘天际 。
岁月蹉跎 , 繁华过隙 。
韶光似水无从忆,音容昨日笔难书, 浮华一梦青山寂 。
6.《老母住院有感》豪楼院舍满愁云 , 忍掷千金药液熏 。
垢雪残冰逢季损,枯枝弱柳死生轮 。
祸福今昔难赎定,甘苦明朝自有分 。
春风送暖舒人面,又至清明雨洗尘 。
清明又致雨纷纷,春红减半野草深 。
异乡游子归故土,扫墓燃纸表孝心 。
泪泣亲人早亡故,弃儿独自过红尘 。
九泉父母可安好?谁伴荒岭一孤坟?人间天国久睽离 , 又见春风柳线垂 。
节近清明怀考妣,谁怜泪眼尽含悲 。
7.《清明雨》月隐星稀烛有泪,茶凉酒淡笔无言 。
窗棂雨叩声声紧 , 肺腑情思苦苦煎 。
8.《促拍采桑子 清明祭》恰适近清明,祭先祖 , 聊表心声 。
清流俯泪 , 苍山亦恸,难忘亲情 。
忍看纸帛已燃?。?默凄凄,遥寄英灵 。
追思父母,剖心难报,跪叩先茔 。
清明节掉念父母的诗词1.《鹊桥仙·步韵兼致老禾先生》 洪山一别,今宵几度,又近清明时候 。
依然有梦到诗乡,怕只怕,痴心难就 。
樱花揽客,池亭买醉 , 连日访亲问友 。
有心再赴婺源春,思故里,流连江右 。
2.《酹清明》 千家火冷柳烟轻,道是无晴却有情; 陇上昏鸦声不住,人间醉客意难倾; 子推割肉三刀立,高祖寻碑一纸成; 梦魇红尘方欲醒,春来点豆在清明 。
花开三月正阳春 紫燕南来破紫云 青草喂鱼鱼欲醉 清明赋句悼亡魂 又是一年桃花春 , 燕剪翠柳风戏云 。
鸭试溪水暖正好,踏青莫忘带诗魂 。
清明时节雨纷纷,雨中漫步乡过村 。
借问此时何所思,思念不见欲断魂 。
不堪清明雨纷纷,谁让幂纸过小村 。
摘得柳花醉入酒,黄土怎掩思念魂 。
杜鹃啼血天鸣哀,凄风苦雨泪满腮 。
双脚跪拜坟墓地,锦绣难把悲伤揩 。
3.《清明》 故乡几载远离行,荒草一蓬祭未曾 。
再遇清明撒细雨,杳思远念遍插旌 。
家山北望虔诚揖,先父西归化羽成 。
黑蝶翻飞何处去,依稀天外训儿声 。
4.《青玉案 祭父》 乡山月冷寒江碧,向谁去、孤单意 。
雪落冰封愁两地 , 萧管咽语,指节翻飞,寥落吹新曲 。
问天北斗仍无觅,世事炎凉青衫蔽 。
念取浮华趋步急,家山未祭,茫然啜泣 , 望月时时揖 。
5.《踏莎行 清明》 泣雨殇魂,鞠躬鹤唳,丝丝细雨心头系 。
清明凋落百花枝,茫茫愁绪飘天际 。
岁月蹉跎, 繁华过隙 。
韶光似水无从忆,音容昨日笔难书, 浮华一梦青山寂 。
6.《老母住院有感》 豪楼院舍满愁云,忍掷千金药液熏 。
垢雪残冰逢季损,枯枝弱柳死生轮 。
祸福今昔难赎定 , 甘苦明朝自有分 。
春风送暖舒人面,又至清明雨洗尘 。
清明又致雨纷纷,春红减半野草深 。
异乡游子归故土,扫墓燃纸表孝心 。
泪泣亲人早亡故,弃儿独自过红尘 。
九泉父母可安好?谁伴荒岭一孤坟? 人间天国久睽离,又见春风柳线垂 。
节近清明怀考妣,谁怜泪眼尽含悲 。
7.《清明雨》 月隐星稀烛有泪,茶凉酒淡笔无言 。
窗棂雨叩声声紧,肺腑情思苦苦煎 。
8.《促拍采桑子 清明祭》 恰适近清明,祭先祖,聊表心声 。
清流俯泪,苍山亦恸 , 难忘亲情 。
忍看纸帛已燃尽,默凄凄,遥寄英灵 。
追思父母,剖心难报,跪叩先茔 。
...
清明节对父母的思念古诗词 《清明祭父母》清明时日拜新坟,慈母安息儿断魂 。
二老双亲归鹤去,阴阳两界各离分 。
恩威并重严家训,甘苦同尝益子孙 。
一炷清香思不尽 , 两行热泪谢深恩 。
《清明抒怀》遥望家乡有墓田,无从祭扫泪潸然 。
心随鸿雁飞蝴蝶,泪染关山化杜鹃 。
垂老思亲留网上,还童念旧坐屏前 。
人生坎坷须精进,晚照余辉慰九泉 。
《清明祭》遥知老弟拜新坟 , 异地同心亦断魂 。
事在尊亲思不断,人皆念祖理难分 。
清明祭奠随情况,博爱弘扬利子孙 。
同悼同哀同告慰,满含热泪报深恩 。
为什么清明节要上坟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
申生的弟弟重耳 , 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 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 , 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 , 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 , 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 , 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 , 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 , 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
每届清明 , 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 , 以示怀念 。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 。
按主日说 , 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
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 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 , 皆清洁而明净 。
故谓之清明 。
”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
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 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
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 , 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 , 皆得父母丘墓 。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 , 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 , 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
有没有关于死亡的诗词?死亡 一念千里 一醉千年 仅一回眸 世界沧海桑田 ——题记 (1) 当我注视着一朵花出神的时候 我即将死去 当我顺着花萼小心地攀援的时候 我正在死去 当我和这朵花一起绽放的时候 我已经死去 死亡 对我来说轻而易举 (2) 再没有什么高墙 能把我的自由阻挡 再没有什么不幸 能唤醒我的悲伤 我比一片白云更加轻灵 我比一束阳光更加欢畅 世界上有多少丛林 我就有多少座花园 夜空中有多少颗星星 我就有多少只眼睛 (3) 作为一粒种子 我已经死去 因为我长成了树 作为一棵树 我已经死去 因为我开出了花 作为一朵花 我已经死去 因为我结成了果 作为一只果 我已经死去 因为我重新变成了一粒种子 作为一粒种子 我将再一次诞生 (4) 让那些诅咒我的人狂欢去吧 让那些利用我的人遗憾去吧 让那些知道我姓名的人叹息去吧 但是热爱我的人啊 请千万不要哭泣 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离去 当一缕曼妙的微风 掠过你的发际 那就是我向你挥手致意 当一阵清凉的疏雨 从你的头顶飘坠 那就是我在轻轻地吻你 当莫名的花香 和你不期而遇 那就是我甜美的气息将你包围 黄昏 我是停在你手臂的一抹斜阳 静夜 我是照亮你梦境的一缕月光 我在你的睫毛上舞蹈 在你的指尖上奔跑 在你目光能到达的每一个地方 默默地为你祈祷 (5) 不要去拜祭我的墓地 我从来就没有居住在那里 尽管他们把我的墓碑雕刻得如此华美 尽管我的棺椁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但是我的天堂 绝不是这方窄窄的墓地 不要让那束美丽的鲜花 在冰冷的石阶上无辜地哭泣 虽然我腐朽的肉体 被别人恭敬地安放在了这里 但终究会和落叶一样 永久地烂在泥里 请相信我圣洁的灵魂 绝不会选择这里来安居 作为一个诗人 我从来就不乏浪漫和激情 那和死神相遇的 不过是一堆不堪风雨的垃圾 我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 这样清醒地注视着你们 善良而纯洁的眼睛 (6) 请你们记住 我不是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 所以不要因为死亡 而把我当成神灵和偶像 善良的人们啊请务必相信 生命本生就是美伦美奂的天堂 是任何一个诗人想表达 但却无力描述的那一篇诗行 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们 他们还是可以兴风作浪 他们自己挖掘的陷阱 最终将把他们自己埋葬 我已经看见那沾满血污的双手 正把屠刀磨得雪亮 架在了他们自己头上 那些口是心非的政客 也可以继续他们滑稽的表演 他们自己编织的谎言 最终会把他们自己欺骗 我看见他们行尸走肉的躯壳 只剩下一堆阴森森的白骨 正在一步步走向无底的深渊 那些唯利是图的奸商 金钱早已败坏了他们的名声 背负着黄金打造的十字架 他们的灵魂片刻也得不到安宁 我分明地看见 他们在教堂虚伪地忏悔的时候 上帝摇着头和他们擦肩而过 (7) 就这样 我也只能这样 看着这个不停地旋转着的世界 永无休止地上演着一幕又一幕 不尽相同的悲喜剧 却一点也无能无力 那所谓天堂 其实就在自己的心上 所谓死亡 不过是一觉醒来 看见了自己真正的模样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清明节 , 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 , 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
故谓之清明 。
”清明一到 , 气温升高 , 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按照旧的习俗 , 扫墓时 , 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
直到今天 , 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
十多年后 , 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
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
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
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
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
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 , 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 ,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 , 皆清洁而明净 。
故谓之清明 。
”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 , 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
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 , 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 , 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 , 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
因此 ,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
真是一个极富特色 , 非常特别的节日 。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
据载 , 古代“墓而不坟” , 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
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 【清明节祭奠亲人的诗句有那些?】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
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 。
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 。
”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 , 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 。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
日子虽然不算好 , 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 。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 。
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 。
这一年 , 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 。
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
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 , 战瘟魔 , 为民除害 。
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 , 不分昼夜地练开了 。
转眼又是一年 , 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 。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
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
”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 。
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 。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
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 。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
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 , 独坐屋内 , 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 。
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
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
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 。
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 。
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 。
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 , 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
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 。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重阳节的来历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
来源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
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 , 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 , 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 。
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 , 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 。
这一来 , 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
庆祝方式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 。
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
农历九月初九 , 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 , 故名重阳节 。
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 , 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 。
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农历九月九日 , 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 。
今天的重阳节,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 , 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
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
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
民间有许多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
在民间 , 茱萸为“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两者结合,给重阳习俗以吉庆之兆 。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 。
据文献记载,当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 。
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 。
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表示重生的诗词
- 优秀幼儿园保洁员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 珍惜时间的成语「形容时间很久的词语」
- 莘莘学子意思「梓梓学子还是莘莘学子」
-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重庆交通大学代码」
- 2018年阅兵,2018阅兵视频完整版
- 靛是什么颜色「定字取名」
- 古代名人说的名句
- 怀孕三十多天能人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