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方面的文章的内容怎么写

怎样鉴赏…………..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古诗词现在有什么存在的意义,论文,800字 新婚别【唐】杜甫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
嫁女与征夫 , 不如弃路旁 。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 , 日夜令我藏 。
生女有所归 , 鸡狗亦得将 。
君今往死地 , 沈痛迫中肠 。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
...
做古诗词的方法,最好有例子古诗词的特点是“格律”,按格律来做 。
格律包括:字数、句式、每个字读音的平仄、押韵、对仗等 。
诗和词的格律不同 。
常说的唐诗,包括五言律诗和绝句、七言律诗和绝句,这四种分别又有平起、仄起、入韵、不入韵等格式,共十六种基本格律 。
常说的宋词,分很多种“词牌” , 各有不同的格律,有的相同词牌还有定格与变格之分 。
诗词的格律、韵书,不可能在这里详细解释 , 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知识 。
我以自己的《锦缠道·中秋》为例,作以解释 。
“锦缠道”是词牌名,如同“满江红”、“西江月”一样 。
“锦缠道”的格律:仄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仄(韵) 。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
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韵) 。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韵) 。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
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
此牌分上下两片(段) , 六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仄韵 。
过片(第二段第一句)五个字是上一、下四句法 , 也就是“仄/平平仄平”,前一个字和后四个字要停顿 。
填词最好用《词林正韵》,也可以用普通话的《中华新韵》 。
我的《锦缠道·中秋》内容如下 , 可以与词牌要求对照:岁去年来,又是这般时候 。
正秋风、蟹肥菱瘦 。
桂花着意黄昏后 。
笑语欢言,月弄庭前柳 。
怅一轮玉盘,半壶浊酒 。
太匆匆、月新人旧 。
纵恋欢、寂苦当难耐,广寒宫畔 , 有处栽田否?
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这边有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我也都找不到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我一直在找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寻找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找了好久了,怎么就找不到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 到处问谁要是找到了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请告诉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地址 , 我想找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最后在这里找到了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你也请去看看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啊
如何培养高中生古诗词能力的论文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在特定的年代中,它们都掀起过巨大的波浪 。
它们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文明,成为了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 。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是高中的教学中,古典诗歌的魅力已经当然无存 。
一、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压力,高中的课业十分紧张,尤其是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压力甚大 ,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般在两年内就把三年的课程结束 ,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任何一方面的内容的研究都是浅尝辄止的 。
【古诗词赏析方面的文章的内容怎么写】对于现代文而言,这样的教学速读学生还能接受,但是在教古典诗词的时候,学生是不能完全接受的 。
其实,对于古典的诗歌的理解,尤其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了是很难的 ,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放弃 。
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无吟诵”直接剥夺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感知,因为中古的古典诗歌都是配乐演奏的,或者说是唱出来的,所以课堂上让学生吟诵是感知诗歌的一种好方法 。
还有一点,就是为了鉴赏而鉴赏诗歌 。
二、培养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的方法 1.披文入情 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指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
”由此可以看出,鉴赏者只有通过理解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 , 才能领会诗词中作者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
要想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使学生充分“披文入情”就要从以下几个方法着手教学: 首先,明白语言意项的多样性 。
这一点在古诗词中更常见,比如 , 在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这样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 。
”句中的“可怜”是“值得同情”的意思,与今义相似;但在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百花高楼更可怜 。
其中“可怜”却意为“可爱” 。
其次 , 了解语境词义的特殊性 。
在古典诗歌中,有许多的词在一定的意境中都有自己的特殊意义 , 这就增加了学生对诗歌表面及深层含义理解的难度了 。
比如,月;雁、蝉、鸥;落花、黄叶、柳;笛声这些是最普通不过的词和事物了,但是到古典诗歌中,尤其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它们的意义就变了 。
再次,明确用典的含义和用意 。
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
在古典诗歌中,典故如果用得适当 , 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
比如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就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词人借典以廉颇自况 , 抒发感慨,说自己虽老了,但仍不忘为国效力,恢复中原 。
2.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通过了解作品写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环境以及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状态等,进而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中心思想,达到对作品由表到里的深刻理解 。
比如 , 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
汉文有道恩犹?。?湘水无情吊岂知 。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
”在理解本诗的时候 , 应该引导学生首先了解一下贾谊,他是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 。
但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
当看到这些内容后,我的学生就会大胆的猜测 , 在写此诗时,诗人应该也是被贬了,所以才借助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
而通过知人论事的方法我们也知道,刘长卿作此诗时已是第二次迁谪长沙 。
所以,我们就理解了本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了:诗人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 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
3.驰骋想象 诗歌的创作有的写的是作者的经历,有的写的是所看之物,有的是叙写的离别之情,但是无论写什么,诗歌的创作都有想象的部分 。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想象 , 学生们才能理解、丰富词语的内涵,才能够补充诗词中省略的内容,才能理解作品的意境 , 才能悟出作品中的形象 。
因此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
比如,在柳永的《八声甘州》上片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 一番洗清秋 。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
惟有长江水 , 无语东流 。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象一下诗人所见的景物,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出苍凉悲壮、凋零之景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出词中壮丽的秋景之中所蕴含的凄凉伤感的柔情 。
所以 , 在高中古典诗歌的鉴赏中,引导学生驰骋想象也是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一种有效方法 。
求一篇完整的论文范文 浅析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与控制 论文编号:KJ030 字数:8126,页数:11 内 容 摘 要 审计风险概念的引入,最初源于民间审计机构和人员被诉讼案件的不断增多 。
如今,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审计实务已发展到通过评价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战略计划的风险基础审计阶段 。
就内部审计而言,从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开始建立至今,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 , 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然而 , 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松弛,其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
主观方面主要有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置上缺乏独立性,人员素质不高,审计程序方法不合理等 , 客观原因有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以及环境方面的差异等使得内部审计风险错综复杂 。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了控制的措施,以使得内部审计更有效率 , 更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 成因 大纲 一、 引言 1 二、 内部审计概述 1 三、 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 1 四、 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2 五、 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3 六、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4 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
2.刘明辉、孙坤、徐平,《审计》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
3.陆兰丹,“当前企业内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内部审计》,2004年第9期 。
4.王晓霞 , “企业风险审计”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年 。
5.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 。
6.郑修强 , “浅议内部审计风险”,《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10期 。
7.刘 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规避对策”,《商业会计》,2008年第12期 。
8.刘国峰 ,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 《煤炭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
9.陈火文、刘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8年第4期上 。
10.叶毅斌,“论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时代经贸》,2008年1月第90期 。
11.陈思瑶,“国外风险导向审计对我国的启示”,《当代经济》,2008年8月上旬刊 。
12.刘立云 , 《审计风险与控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7年 。
13.汪寿成、刘明辉 , “论现代审计学的风险概念体系”,《会计之友》 , 2008年7月下 。
14.张烨、侯雯静,“基于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6月 。
15.林图,“在国企改制进程中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
以上回答来自: http://www.lwtxw.com/html/49-5/5476.htm满意请采纳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 先阅读下面一篇科学小论文习作,再细读专家的“评讲”,了解在题目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数据的引用等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 。
稀土对花卉植物开花期的影响 上海宝山区海滨二中 张蕾菁 吴军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人们对鲜花的需求也增加了 。
鲜花色彩艳丽 , 清香宜人,但都有花期不长久的缺陷 。
人们为延长鲜花的保鲜期,曾使用过不少试剂,如阿斯匹林等 。
我们则尝试用稀土来延长植物的开花期 。
稀土是一类稀有元素 。
农用稀土主要是镧和铈元素的化合物 。
它对植物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 。
为了解它对花期和花的大小有否影响,我们做了以下实验 。
一、实验材料 农乐粉状物(一种稀土肥料),金盏菊,烧杯 。
二、实验过程和记录将农乐配制成5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将金盏菊朵插入,另外设一对照组 。
列表如下:花直径为3—4cm 农乐溶液 情况记录 对照 50mg/100ml 花盛开,1周后凋谢 花6天后谢 100mg/100ml 花刚开 , 2周后谢,花盛开 时比对照组略大 花6天后谢 150mg/100ml 花盛开 , 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20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300mg/l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三、分析和讨论 从上述实验记录可以认为:稀土对鲜花的开放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作用 。
从50mg/100ml稀土溶液到3OOmg/100ml稀土溶液都有一定的延长开花期的作用,而且使花朵的直径也略有扩大 。
金盏菊施加稀土后一般能延长开花2--4天 。
我们认为,这与稀土能促进植物生命活动,促进叶绿素形成,增加有机物合成(加稀土溶液的植物叶色较深)有关 。
稀土也许有促进植物生殖器官吸收有机养料的作用 。
我们还发现,稀土浓度越高(在300mg/l00ml以下),延长花朵开放的时间也越长 。
至于浓度到达多高才会有负作用,我们还得在以后作进一步研究 。
稀土是一种含微量元素的化合物,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张、吴二位同学用农用稀土——农乐做延长花卉植物花期的试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
从文章来看 , 这两位同学确实做了不少工作 , 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嘉可勉 。
当然,和大多数初次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同学一样,他们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报告的表述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 。
不过这没关系,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 , 多看一些课外书籍,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
与许多同龄人相比,他们已经领先一步了 。
首先,从报告的内容来看,作者只进行了一种花卉——金盏菊的花期实验,所以 , 报告的题目似改为“稀土对金盏菊花期的影响”更贴切一些 。
要知道,植物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在科学研究报告中是不能随意乱用的 。
把稀土对某一种植物有作用看作是对所有植物都有相同的作用 , 那是不行的 。
这叫以偏概全,往往会酿成大错 。
第二,极稀溶液的浓度应用ppm(百万分之一)表示,如文中的“50mg/lOOml"可表示为500ppm 。
第三 , 在报告中应该明确记录用金盏菊做试验的数量和次数(至少10株金盏菊 , 反复多次) 。
第四 , 花的开放有始花期、盛花期和凋谢期 , 它们的具体日期要记录明确、完整 。
注意 , 实验记录中的数据必须是明确的 , 如“6天”“23小时”等 , 不能出现“1周多”“10多天”之类比较含糊的数据,要不然“稀土越浓,花期越长”有何根据? (选自《中学科技》1994年第4期) 二 整篇作文 自选题目 , 利用最近一段课余时间(半个月或—个月),尝试写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 。
题目的选择很重要,可结合自己特别有兴趣的某门学科的学习、钻研,或者结合学科课外兴趣小组的课题研究活动,或者根据自己平时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选择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适合自己水平、条件的题目 。
然后参照课文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和注意点,去认真搜集并分析材料,提炼出有一定价值的观点 , 安排好合适的结构,快速起草并细心修改,最后认真誊清 。
课文后所附例文可供参考;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参读一些报刊上新近发表的科学小论文 。
下列题目供参考: 1.沙尘暴的成因与防治 2.**江的污染小议 3.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4.也谈敬畏生命 5.析生物链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古诗?一、长流水,不断线 充分利用课堂这种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不同课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 把众多的古诗词名句介绍给学生 , 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名句的审美价值 。
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李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 这些名诗佳句,犹如一串串晶莹璀璨的珍珠熠熠发光,读之琅琅上口,铿锵和谐,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
每读一次就是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 。
我充分利用早自习,让学生反复吟诵,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 。
只有读的多,才能背的熟,只有背的熟,才能体味佳句的妙处 。
众所皆知,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通过诵读诗歌,有助于领悟、欣赏它的优美意境,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接受艺术的薰染 。
难怪人们常说“佳句不厌百回读” 。
使学生会背诵,会解释,这是为运用打下基?。鸭丫溆玫揭槁畚男醋髦写丛焯跫?。
结合诗词单元教学,重点讲析诗词中的佳句,多方面诱发学生在领会原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怎样运用在写作中 。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友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这是作者未来的理想,总有一天会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 。
这种心境,是古代士大夫所常有的,而以李白来说更为突出 。
引导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解运用联系学生和当今社会实际,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远大抱负,表明自己的决心,同样可以“长风破浪会友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在学习修辞格的运用时 , 也尽量列举古诗词中的名句 , 例如: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来揭示比喻的巧妙,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 。
委实耐人寻味,一江春水向东流显示的特征,是清江碧水 , 徐徐悠悠,既深且长,深不可测,长无止处,而人的愁绪绵绵,欲理难清,想断无能的一面,于是乎两个特征相贴,恰好构成了这样的比喻 。
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说明艺术夸张 。
用“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兰”来展示对偶的作用 。
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说明对比的好处,等等 。
总之,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名句的理解和印象,就应坚持利用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机会,如课前5分钟 , 活动课等,分析鉴赏佳句,做到“长流水不断线” 。
二、联实际,巧运用 示例比较,让学生了解运用古诗词名句的好处 。
熟语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所货比货 。
”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
名句用在议论文中有何好处 , 用与不用有何不同,我在教学中常用示例比较: 例一,《教师法》的诞生很不容易,经过几年的修改、讨论、再修改,最后由全国人大 常委会议通过 。
它在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
例二 , 《教师法》历时几年,千呼万唤始出来 。
它对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
显而易见,例一语交直率,但文字不甚简洁 。
例二由于运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名句,不仅增加文采,而且语意蕴含丰富 , 《教师法》诞生的艰难过程 , 都凝聚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之中 , 颇有可读性,值得品赏,显得雅致 。
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
古诗词名句用在议论文写作中 , 并不拘泥于一种格式,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多变,或放在标题,或入在开首 , 或放在中间,或放在结尾,都是允许的 。
在教学中,我经常以口头形式表述这几种不同的用法 。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 。
二00五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为小标题 , 显得构思新颖典雅深厚了 。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 。
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 不尽愁绪滚滚来’ 。
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 。
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 , 秋日落英缤纷 。
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嘛! 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
? 文章中间引用古诗,营造意境 , 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拔动读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这些词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 , 增添文章的神韵 。
如: 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朗,无数扬花过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 。
?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到朦胧之美 。
?合掌白莲花未开,隔岸杨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婵娟才越婉约 。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2008湖南满分作文《彼岸,灯火阑珊》,文章撷取六句古诗,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美的画面,有隐约之美,有朦胧之美,还有婉约之美,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
科技小论文 范文800字 水面上的硬币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 有个同学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把一塑料尺子竖放(或侧放)在水面时,发现尺子迅速下沉了;而当他把尺子平放在水面时,即可发现尺子漂在水面上 。
竖放(或侧放)尺子在水面上时,尺子下沉,是由于尺子所受的浮力小于它自身的重力而引起的;那又为什么在平放尺子时,它却是漂浮在水面上,若按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漂浮时浮力可是等于重力的呀 。
这两者岂不自相矛盾了吗?问题症结在哪里呢? 在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一章中,有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用棉纸把缝衣针垫起放在水面上 , 当棉纸被水浸湿下沉后,观察现象并说明原因,很多同学认为缝衣针浮在水面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作用的原因 , 以为针受重力、浮力和液体表面张力三者相平衡而使针能漂在水表面上 。
那么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液体表面张力吧 。
什么是液体的表面张力呢? 液体表面附近的分子由平衡位置向外运动时,因为外部空气和蒸气分子对它的斥力很小 。
不起显著作用 。
它只受到内部分子的吸引力,因此使它恢复到平衡位置的作用力就没有在液体内部时大,使得表面层里的分子振动的振幅要比液体内部分子的振幅大,一些动能大的分予就可能冲出吸力范围,成为蒸气分子,结果形成表面层里的分子分布比液体内部的分子分布稀疏,分子之间的距离就比较大(r>r0)、正是由于液面分子分布较内部稀疏,分子间距r>r0,分子间引力占优势而产生了液体表面张力,由此可知,液体表面的张力实质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它指向液体内部,可见托起硬币的力不可能是液体表面张力 。
那么让我们再来看看浮力吧 。
先让我们先做一个实验:在一盛有水的烧杯的水面平放一张滤纸,把一枚面值一角的硬币平放在滤纸上,待滤纸被浸湿而下沉后 , 发现硬币仍漂在水面上 。
注意观察硬币周围会发现水面向下凹陷,而硬币并未浸入水中,只是漂在水表面上 。
由此可见,此时硬币并未受到浮力作用 。
那是什么力与重力相平衡而使硬币漂在水面上呢? 由上一实验现象可知,水面向下凹陷,发生了形变 , 从而产生了一个与形变方向相反的弹力——支持力,这就如在一个吹气的气球上放上一个物体,由于物体的重力而使气球形变(向下凹陷),而产生了竖直向上的支持力一样 。
是这个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支持力使硬币漂在水表面上 。
( 上面几个实验中的塑料尺子、缝衣针漂在水面上与此相同 ) 为什么侧放或竖放尺子、缝衣针以及硬币时,它们都将沉到水底呢?我们还是以硬币为例,当它侧放或竖放时,液面的受力面积很小 , 压强很大,压力作用效果显著;这与穿高跟鞋踩在沙地 , 鞋跟将陷入沙中一样,硬币陷入了水中,从而打破了水面的弹性形变,使水表面对它的支持力不复存在 。
此时硬币只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而由于重力大于浮力 , 所以硬币很快就下沉到水底了 。
而平放时,对水面压强很小 , 就不会发生上述现象,而使硬币浮在水表面上保持平衡 。
在自然界中,也有许多相类似的现象 。
有些小昆虫可以在水面上跑来跑去或停留在水面上,不致于陷入水里,也是同样的道理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