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到2023冬季是冷冬还是暖冬,今年冬天预测会非常冷吗

【2022到2023冬季是冷冬还是暖冬,今年冬天预测会非常冷吗】导语:近来 , 在一轮强冷空气影响下 , 我国各地出现明显降温 , 北方部分地区还迎来了金秋首次降雪 , 个别地方较往年早了很多 。面对早到的初雪 , 大家就开始想着今年会不会很冷呢?那么 , 今年冬天预测会非常冷吗?到底2022到2023冬季是冷冬还是暖冬?一起来了解 。
2022到2023冬季是冷冬还是暖冬
2022到2023冬季预测
目前还没法确定 。据专家分析:在拉尼娜事件与暖北冰洋协同影响下 , 今年冬季 , 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容易持续偏强 , 易出现阶段性低温和极寒事件 。当前 , 基于前期北极海温偏暖的现状和未来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预判今冬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气温略偏低 , 可能会受阶段性冷空气的影响出现阶段性低温 , 且极端寒潮爆发的可能性大;南方部分地区则存在出现低温、冰冻、雨雪等灾害的可能性 , 需要保持警惕 , 提高防范意识 。
21世纪首次“三重”拉尼娜出现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 , 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进一步持续 , 预计会延续到2022/2023年冬季 。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 , “三重”意味着该现象持续了3年并在世界各地引发相关灾害 。其中 , 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华西秋雨、南方秋旱、北方秋汛等秋冬季区域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 。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 , 是“小女孩”的意思 。气象学家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拉尼娜事件出现后 , 全球气候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异常特征 。
2020/2021年冬季 , 是这场“三重”拉尼娜事件的开端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 , 进入秋季 , 拉尼娜事件在缓慢发展 。海温现状及大气对海温的响应均显示 , 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进一步持续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 , 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将持续至2022/2023年冬季 。
拉尼娜事件影响冬季
拉尼娜事件对我国秋冬季区域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表示 , 一般在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当年11月 , 西南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我国其他大部地区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 尤其是华北南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 。在降水方面 , 我国大范围降水偏少 , 尤其是华东中部、华中中部、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新疆中部等地;而东北地区西部、西南地区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降水偏多 。
需要关注的是 , 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秋冬季气候的下垫面强迫重要因子之一 , 国家气候中心将加强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分析研判 , 及时提供最新预测意见和服务信息 。
历史数据:
1950s-1980s , “拉尼娜”事件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全国共发生139次冷空气过程(其中34次达到寒潮级别) , 1972/73年秋冬季的冷空气过程最多 , 有24次 。
1990s-2022.02 , “拉尼娜”事件秋冬季共发生141次冷空气过程(其中27次达到寒潮级别) , 2000/01年秋冬季和2012/13年秋冬季的冷空气最多 , 有23次 。
2008年和2018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 , 2011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正常偏轻年份 , 2001、2012和2021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轻年份 。2008年10月西藏遭遇有气象资料以来范围最广、强度较强的降雪天气 。2018年10月黑龙江和新疆遭受低温冷冻害和雪灾;11月四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 , 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多地遭遇暴雪 。
关于暖冬和冷冬的概念:
寒冬
参考气象学上的冷流、冷锋、冷空气等概念 , 中国气象局气候专家 , 把冬季冷暖这一现象分成 , 暖冬和寒冬 , 即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全国范围冬季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或称气候平均值(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 , 自2002年开始我国根据WMO的规定起用1971至2000年30年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时 , 称该年该区域为暖冬 , 否则为冷冬 。按此定义 , 我国自1987年至2004年连续18年冬季平均气温高于1961-1990年气候平均值 , 即-4.7℃ , 故可称连续18年发生了暖冬现象 , 若按新的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 , 即-4.2℃ , 而1995/1996年和1999/2000年两个冬季的全国平均气温分别为-4.3℃和-4.4℃均低于新的气候平均值 , 就算寒冬 。故按标准更科学的说法2004年是连续第4个暖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