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父亲的丧事叫什么 梦见已故亲人再次去世办丧事



自从「原生家庭」概念被提出后,对中国父母的责问层出不穷 , 从热播影视剧 , 到各大社交平台,讨论愈发热烈 。


反思家庭教育原本是件好事,可近些年,
原生家庭逐渐演化成「万恶之源」 。


每走近一段不幸的人生,几乎都能看到被原生家庭笼罩的阴影——或是暴躁专制的父亲、逆来顺受的母亲;或是懦弱无能的父亲、控制欲强的母亲……


年少的经历,竟决定了此后命运的走向,人生的不如意,皆可以甩锅给原生家庭 。


有人建议原谅父母,放过自己;有人态度激烈愤慨,绝不妥协 。


但问题得不到解决,割舍不下的亲情依然拧巴,父母等着子女感谢,子女等着父母道歉 , 双方永远等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


“我们与父母的感情、关系是每个人都逃避不掉的宿命,是性格强横的烙印 。它深深影响着我们承认后面对爱情、亲密关系、工作职业的种种态度 。它可以是终身的枷锁,也可以是一生的良药 。”


中秋前夕,极物采访到了《在你们离开以前》作者毕啸南老师,和这位青年作家聊了聊关于父母、子女、死亡的话题 。


作为一名主持人,他采访过基辛格、吴敬琏、曹德旺、韩红、金庸、张文宏等各界领袖,也受邀到国内外发表主题演讲,高质量的观点和金句信手拈来 。


可面对最熟悉、最亲近的父母 , 他却要花许多年,才能了解这两个生养自己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爱恨情仇 。


在提及当下中国原生家庭的矛盾时,毕啸南说:


“其实我不太喜欢去建议别人怎么做,在这32个骨肉至亲生离死别的故事里,读者或许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


亲情的答案 , 谁也给不了,只能你自己去寻找 。”



#Q:在您眼里,



她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A:
2017年的时候 , 我做了一档《中国女性领袖人物系列专访》 , 采访过各个领域中的顶尖女性,她们身上都有非常优秀的品质和才能 。从世俗层面上讲,我的母亲并不如她们成功 。


但在我心中,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 。


我们常常讲缺位的父亲、暴躁的母亲,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缺爱,没有安全感;或者父母对子女投入过多,不知不觉把自己的人生与子女捆绑,于是在子女独立后,又开始干涉他的工作、婚姻、生活……


这会导致什么?


从事主持行业这些年,当我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我越明白,
一个人在亲密关系、社交关系、自我意识上遇到的困境,大多都是由于人格上的不完整 。


而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很大程度依赖于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 。无论是过分忽略或过分在意,都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伤害 。


但我妈妈的伟大之处即在于此:


在我年幼时 , 她赋予我全心全意的爱和安全感;在我成人后,她得体、及时地退出了我的生活;她把我培养成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


33岁这个年纪,我能够知足、感恩于自己拥有和遭遇的一切,全赖于我妈的培养,我这一辈子都感激她的付出 。



#Q:您母亲做过最让你



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


A

出门在外,我爸妈很少会给我打电话,都是我给家里打 。


某天,她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去世了 。


醒来后,她把家翻了一遍 。往日我买给她的金饰,她总要费心思藏在各处,连我和我爸都找不到,那晚却全搜罗了出来,装在一个大盒子里 。


怕打扰到我休息,从凌晨4点多熬到6点多,看天亮了,她才给我打电话,解释缘由,告诉我金饰放在什么地方 。


我才发现,我妈已经50多岁了,生命过半 , 「衰老」开始真真切切地找上门来 , 她不得不去面对这件事带来的困扰 。


也是那一次 , 我突然间意识到,
父母带着我们体验了人生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话,但父母永远走在我们前头,子女无法超越时光去陪伴 。
面对未知,他们也会恐惧,也会不知所措 。


可是 , 我妈梦见自己去世 , 第一反应不是哭自己,而是想着她走了以后 , 我怎么办 , 她能给我留下什么 。


这就是她一直在为我做的事 。


当我的生命即将独立时,她没有任何纠结,没有要求我把她纳入自己的未来规划,而是干脆地放开手,退出我的生活,让我尽情去享受人生,去寻找我爱的、爱我的人 。


而她,会和我爸照顾好彼此,然后独自面对衰老 , 死亡 。



#Q:您对于父亲的感情,



和母亲有什么不同吗?


A:
一件很有趣的事 。我现在能够相对坦然接受爸妈的离开,但在写这本书之前,我完全接受不了我妈的离开 , 却能接受我爸的离开 。


中国几千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文化,或多或少会使父亲与儿子的关系浸染上权力色彩 , 我和我爸就是这样一对典型的中国父子,对立,不解,怨恨 。


我记事很晚 , 关于童年的记忆不多,印象最深的画面之一,就是我爸酗酒 。


那时候,我才六七岁 。他生意失败,背了一身的债,周围结交的朋友也都是生活不顺利的人,自认怀才不遇,几个人凑到一块 , 喝起酒来毫不节制 。


只要一回家,我总是能看到一群大男人在那耍酒疯,有的烂醉如泥、横七竖八地躺着,有的嚎啕大哭、痛诉命运不公 。而我爸总是沉默,红着眼眶 , 像一头愤怒的雄狮 。


我妈无法接受这样的丈夫,想和他离婚 。两个人闹得最凶的一次,我爸还误伤了我妈,他把拖把扔到地上 , 却不小心划伤了我妈的脸 。


我永远记得那一幕:我妈缩在角落里哭,我爸也抱着我哭,问我如果他俩离婚了我跟谁 。


所以,我曾经怨恨我爸 , 只觉得他是一个阴郁、暴躁、沉默、固执、失败的男人 。



#Q:后来因为什么,



让您改变对父亲的态度?


A:
后来我读研、读博,开始到全国各地采访,到海外访学,世界骤然变得无限宽广 。触摸过足够多的人心,我开始试图去了解我爸 。


当年,我爸跟着爷爷奶奶闯关东,颠沛流离 。爷爷是军人,在战场上受了伤,高位截瘫 , 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我奶奶是资本家小姐,娇生惯养 , 却伺候了我爷爷16年 。


一个女人撑起一个家,太难了,只能让我爸放弃学业,跟着下地干农活挣工分,不然,全家都要饿死 。


实际上,我爸并非独生子,也并非长子,伯伯和姑姑都愿意一起养家;我爸的班主任几次三番家访 , 劝说我爸继续念书,甚至提出资助 。但奶奶依然不同意 。

【遭遇父亲的丧事叫什么 梦见已故亲人再次去世办丧事】
晚年的时候 , 80多岁的奶奶说起往事 , 一边抹泪,一边后悔 。


但她也有自己的心结 。出身富裕优越的姑娘,年纪轻轻就遭遇了丈夫瘫痪的变故,她无法接受如此悲苦的命运要她独自承担 。


我们都知道人是不完美的,是自私的 , 可潜意识中,子女总会不自觉地要求父母完美无私 。


奶奶是坚韧顽强的,但她也是懦弱自私的 。她常常想 , 为什么岁月的苦难都落在她身上?为什么儿女不能一起承担?


她和他的一生 , 都是被命运操控的一生 。


所以,爸爸怨了奶奶大半辈子 。他可以变着花样照顾奶奶,一日的三餐,四季的衣裳 , 但绝不可能坐下来陪她聊聊往事,唠唠家常 。


我逐渐明白,他并不仅仅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父亲,他也有自己的不容易 , 是命运的苦难把他推到了今天这样的位置 。


他一直在跟自己的命运斗争 。



#Q:真正让您与父亲



和解的契机是什么?


A:
我记得特别清楚 。有一天晚上,我死活睡不着,一直睁着眼睛熬到凌晨,总觉得心里有事,很难受 。我就给家里打电话 , 我妈说家里没事,于是放下心来,想睡个回笼觉 。结果刚眯了一会,我爸给我打来电话,始终只重复一句话,“乐乐(我的小名),你奶奶走了 。”


我爸在那头哽咽 , 我却在这头发笑 , 或许是因为不相信,明明前天晚上奶奶才跟我通过电话,问我怎么还不回家 。


我没安慰他,挂了电话就在客厅里溜达 。忽然瞥见家里的小猫躺在落地窗前的阳光里,慵懒地舔毛 , 我走过去摸摸它的头,“爸爸说奶奶走了 。”


也是那一瞬间,我的眼泪才哗一下掉落 。


后来回家办丧事 , 过了头七就得收拾行李回北京工作 。夜深的时候,发现手机充电线落在一楼 , 就轻手轻脚下楼找,结果看到我爸一个人深陷在沙发里 , 我吓了一跳,忙过去问他怎么了 。


他抬起头 , 没说话,我走近了才看清 , 茶几上铺满奶奶从十几岁到八十几岁的照片 , 他手里拿着奶奶的照片,身上还穿着棉衣,想等我和妈妈睡着了,悄悄去奶奶的坟地哭 。


11月份的老家,刚下过一场小雪 。我们俩沿着山脚走,一阵风吹来 , 吹开了他的外套,我搂着我爸的肩膀,帮他把衣服紧了紧 。


一瞬间我突然想起,这是我们父子俩时隔30多年的身体接触,上一次还是在我6岁,我爸紧紧抱着我、笑脸洋溢地拍了一张照片 。


那天晚上,这个向来沉默的男人絮叨了好久 。


他说,他早就不怨恨我奶奶了,那么多人可以触底反弹、东山再起,他不能,这是他的能力问题,奶奶只不过为他的失败担了虚名 。


他说,自己脾气不好,可这么多年,他没冲我发过一次火 , 也没有干涉过我任何选择 。


仔细想想 , 好像真是这样 。
我一直觉得我爸不上进、心胸不宽广、对人生不透彻 , 可实际上 , 他一直在自知、自省、自我成长,他只是习惯了沉默 。


他在人生中遭受了那么多怨恨、委屈、愤懑,却没有让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到我 。就算是再有学识再有文化的人,也难保不会将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 , 可我爸做到了 。


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 , 我爸是真的很爱我 。


而且,他很伟大 。



#Q:死亡一直是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话题,



但您选择了“我想象过父母的葬礼”



作为整本书的开头 , 是出于什么缘由?


A:
这也是我决定动笔写下这本书的契机 。


研究生的时候,我在老家山东威海某座山脚下买了一个小房子,给爸妈养老 。爸妈很开心,觉得儿子买房了,脸上有光,想尽快搬进去 。但当时是冬天 , 集体供暖的设备还没弄好 , 就自己搞了一套煤炉,烧煤供暖 。


我爸是军人家庭出身,性格非常谨小慎微 , 那天晚上他就已经嗅到了煤气味,但我妈性格比较大大咧咧,还说他大惊小怪 。


结果凌晨2点,我爸醒来,发现我妈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整个人快不行了 。他挣扎着起来 , 开车就往医院赶 。下了车,我爸一头栽倒,车灯都来不及灭 。后来医生说,他们俩是煤气中毒,我妈中重度,我爸中度 。


当时的情况太惊险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后怕 。如果我爸没有及时醒来,如果去医院路上出了什么意外,如果最后没能抢救过来……但凡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后果我真的无法想象 。


那时候我才26岁,跟爸妈关系一直很好,也从来没想过他们有天会离我双双而去 。倘若悲剧发生 , 我这辈子一定毁了 。


但幸运的是,老天还是把他们留在我身边了 。从那以后 , 每年春秋季我都会带爸妈出去旅游散心 。不仅仅是游山玩水,也会引导他们去表达内心的想法 , 鼓励他们给彼此写情书,当着彼此的面说“我爱你”,让他们对着镜头录一段长视频,主题就是
“如果这是你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天,你会对这个世界说什么?”


我们家原本对于「死亡」也是避而不谈的 , 但经历过那件事后,我爸妈逐渐能够接受这些话题,我也会去想象父母的葬礼,想象父母离开后的世界 。


听上去又恐怖又浪漫,但我只是希望在他们离开以前,能够解开他们心中的遗憾,完成未曾实现的心愿 。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我希望,生无悔死无憾 。



Q:触碰「死亡」是一种勇敢的尝试,



那您与父母的相处有因此发生什么变化吗?


A:
我问过很多人一个问题,
“你有认真地盯着你爸妈的脸看十秒钟以上吗?”
但少有人能回答我,无一例外都陷入了沉默 。


我们总觉得自己是最熟悉父母的人,在一起生活十几年、几十年,可当你认真回忆母亲的脸、父亲的脸,其实并不能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画像 。


我记得第一次认真看我妈的脸,是17岁那年 。我坐在火车上,即将去往另一个城市上大学 。她从车窗外塞进来一袋刚出锅的花生,腾腾的热气给玻璃糊上一层白雾,我用手擦去 , 看见我妈的就贴在车窗上 。


那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端详我妈的脸,她的眼睛、她的嘴巴、她的轮廓 。


我脑海里突然冒出无数个问题:我真的有了解过这两个生我养我的人吗?我有像打开过自己一样打开过他们吗?我有像爱过自己一样爱过他们吗?我了解过他们残缺的童年、阵痛的青春、人生的遗憾吗?我了解过他们的爱恋、他们的不舍、他们的秘密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对父母好像是一无所知的 。


中国的亲情观念太严肃了,我们常常讲「孝顺」 , 好像子女要供奉父母如同供奉一尊神佛,不知不觉却也也忽略了他们的情绪、烦恼、波澜,他们永远固定在那 , 慈爱又严厉,一成不变 。


但事实上,两代人都应该是独立、平等、完整的 。


像父母、祖父母一辈的人,他们也有过美好的青春、有想要实现的梦想,但经历时代的动荡、战争的黑暗、物质的匮乏,他们失去了太多机会 。到了暮年,因为社会的进步繁荣,人生再次充满可能 。


青春从来不晚 。作为子女 , 我更希望他们的余生能为自己而活,让我们各自精彩,这也是我们父母子女一?。?彼此间最好的命运与馈赠 。


我也会把父母真正放到自己的眼里、心里,看见他们的情绪,他们的脆弱 , 他们的无奈 , 他们的妥协,去关怀他们精神和灵魂,陪伴他们体面地老去 。



后记



失望常常来自于过大的期望 。

我们对「原生家庭」吹毛求疵,却忽略了父母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是从不完美的家庭中长大,也要经历自己人生的高峰和低谷 。
就像《请回答1988》中,德善父亲的坦言:“爸爸,也是头一回当爸爸 。”
与和稀泥式的劝人大度不同,毕啸南对待原生家庭的方式,是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去走近另外一个独立完整的人 。

不为争个对错,只为了解伤痛的来源,理解彼此的无奈,和解长久的心结 。



而当你站在对方的角度回望这一路,苦苦追问所有的「不明白」都会得到解答,你也更容易放下纠结 , 放过自己 。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


本文作者:
绍今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