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幽静惬意的古诗词有哪些?

1、《山中杂诗》-南北朝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
译文:山边飘来的烟霭 ,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 
2、《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 , 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
3、《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 。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译文: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 。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 , 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 
4、《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 , 空气凉爽 , 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 , 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
5、《雨过山村》-唐代: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
译文:雨中传来鸡鸣 , 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 。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
形容幽静惬意的古诗词有哪些?1、《山中杂诗》-南北朝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
鸟向檐上飞 , 云从窗里出 。
译文: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
2、《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
3、《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 。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译文: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 。
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 , 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
4、《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 , 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 , 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
5、《雨过山村》-唐代: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 竹溪村路板桥斜 。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
译文:雨中传来鸡鸣 , 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
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 。
只有那栀子花开 , 独自摇曳庭院中 。
...
什么夜静春山空诗句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的诗句 。
鸟鸣涧 (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注释】①闲:悠闲 , 寂静 。
这里含有人声静寂的意思 。
桂花:木犀的通称 。
有的春天开花 , 有的秋天开花 。
②空:空虚 。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
③惊:惊动,惊扰 。
④时鸣:不时地鸣叫 。
【解析】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
涧 , 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
——摘自网络
表达闲静之情的诗句有谁写的什么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出自魏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
赏析: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 , 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 , 门前冷寂得很 。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 , 装腔作势 , 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 , 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 , 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
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 。
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
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 , 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
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
“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 , 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 , 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 , 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
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
最后二句 , 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 , 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 , 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
陶渊明的诗 , 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
对于少年人来说 , 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
“采菊”四句 , 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 , 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
所谓“真意” , 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 , 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参考资料 季镇淮.《历代诗歌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
初夏最美诗词10首,哪一首是你的最爱初夏最美诗词10首,哪一首是你的最爱 静美初夏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注释】 惜:吝惜 。
照水:映在水里 。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
【翻译】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
【赏析】 初夏静美,万物萌动而生气蓬勃 。
这首诗很朴实,却句句是画,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好画面,所以才如此被广为传颂,尤其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句 。
慵懒初夏 《初夏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
【注释】 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
思:意,情绪 。
【翻译】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味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
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
【赏析】 这可以说是一幅生活风俗画了,也是很多人向往的有限有趣的生活 。
鲜果在手,绿植映窗 , 午睡自然醒,在睡醒意识未醒时 , 浑身慵懒,抬头看见孩子们在快乐的追逐空中的柳絮 。
没有压力,没有焦虑,一切都这么自然舒展,每年夏天如果能有几个这样的日子,这夏天就是值得回味的 。
生机初夏 《初夏即事》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
【注释】 弯碕:曲岸 。
溅溅:流水声 。
陂:池塘 。
花时:花开的季节,指春天 。
【翻译】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 , 溅溅的流水流入西边的池塘 。
【形容幽静惬意的古诗词有哪些?】 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 , 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 。
碧绿的树荫 , 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
【赏析】 这是一首视角独特 , 却意境满满的绝句 , 一切很寻常,一切却那么富有生机 。
忍不住让人感觉最美风景在农家,王安石的绝句常有这样的佳作,“于平淡处见奇崛” 。
潇洒初夏 《丑奴儿 博山道中 , 效李易安体》 宋·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
青旗卖酒 , 山那畔、别有人间 。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 , 万千潇洒 。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
【注释】 博山:地名,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
李易安: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
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功夫 。
⑶怎生:作怎么解 。
⑷青旗:酒旗 。
⑺旧盟:稼轩于退居带湖新居之初,有“盟鸥”之《水调歌头》一阕 。
【翻译】 乌云笼罩着群山,忽然下了一阵大雨,马上雨止了,天也晴了 。
在远处斜阳照在翠绿的树上,风景美丽动人,不知道画家们怎么描绘的!酒店的门上挂着卖酒的青旗,可想而知 , 在山的那边 , 另有人家居住 。
只要在这山光水色,美丽迷人的地方,没有什么事情扰乱我,平静地过一个夏天,就很幸福了 。
午醉睡醒了 , 见窗外的苍松翠竹,郁郁葱葱,多么清静幽闲,心神舒畅自然 。
野鸟飞来飞去 , 和我一样的自由自在 。
却叫我奇怪的是:白鸢在天空往下斜看着 , 想要下来但又不下来;你这是为什么呢?咱们过去订的盟约还在,我是遵守归盟的,你是不是新来的?或者是另有什么话要说的呀? 【赏析】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作者被劾罢官,后在上饶带湖卜筑闲居十年 。
这首词正是此期间所作 。
稼轩不只是词人,更是一个豪杰,一个悲情和豪情交织支撑的豪杰 。
其词多在困顿中立豪情自砥,多在哀怨处以洒脱开脱 。
虽被排挤处江湖之远,在面对初夏美景时 , 他虽有不甘和无奈 , 但仍努力表现一种超脱的闲适之情 , 用现在的话说 , 努力活得潇洒,于是这首词也是诸多写初夏词里面,最潇洒的一首 。
精致初夏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
【注释】 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
水精帘: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
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
【翻译】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 , 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
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 , 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
【赏析】 一切景色的美在遇见有心人时会格外放大 。
本诗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写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 , 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初夏风景之精致跃然纸上 。
悦耳初夏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 青草池塘处处蛙 。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注释】 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
落:使……掉落 。
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
【翻译】 黄梅时节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乡村的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
这时已经是半夜了,朋友却没有如约到来,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 。
【赏析】 这是写江南梅雨季节的佳作 , 也是一首写夏天声音的诗,雨声、蛙叫、灯花落声、用棋子敲桌子的声音 。
心情恬静安祥的梅雨夜,耐心的等待朋友前来,这时一切的声音都因心恬淡而无比悦耳 。
情怀初夏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宋·周彦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 午阴嘉树清圆 。
地卑山...
唐诗中的五律第一,有哪十首说明:来自网络 1、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作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以五言诗见长,《望月怀远》为其代表作之一,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 , 构思巧妙 , 情景交融,细腻入微 , 感人至深 。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 , 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 , 正尽月之神 。
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 , 可思不可言 。
《五七言今体诗钞》:是五律中《离骚》 。
2、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⑺? 归雁洛阳边 。
”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
《河岳英灵集》:“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 , 令为楷式 。
《唐诗训解》:三四工而易拟 , 五六太淡而难求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充曰:此篇写景寓怀,风韵洒落,佳作也 。
“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浅浅可到 。
《唐风定》: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 。
3、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 , 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 , 天地一沙鸥 。
”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 , 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
明·谢榛《四溟诗话》:子美“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法森严 , “涌”字尤奇 。
可严则严 , 不可严则放过些子 , 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
明·胡应麟《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景妙,传情更妙 。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 , 可当雄浑之品 。
4、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全诗读起来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又像一支轻快的歌舞,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完美体现了王维诗歌特点“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
《历代诗法》:天光工影,无复人工 。
《唐宋诗举要》: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
《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 , 切勿顺口读过 。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俱寂 , 但余钟磬音 。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 , 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
《瀛奎律髓》: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 。
全篇自然 。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中二联 , 五言律之入禅者 。
《唐诗镜》:三四清韵自然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钿曰:读此诗,何必发禅家大藏,可当了心片偈,更妙在镜花水月 。
《唐诗别裁》: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 。
通体幽绝 。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至今广泛流传 。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多少叹息 , 不见愁语 。
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华》及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
《唐诗镜》: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 。
《古唐诗合解》: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苍然率然,多少感慨 , 说无为愁 , 我始欲愁 。
7、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 , 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评为爱国诗的佳作 。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 。
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 , 当无复继 。
”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
” 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
” 近人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
”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
鹿柴的古诗鹿柴的古诗如下: 鹿柴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
注释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
此为地名 。
扩展资料 有人将诗歌称为“时间的艺术”,因为好诗总是撷取最富表现力的瞬间,通过艺术的点化,使之成为永恒 。
王维的这首《鹿柴》便是如此 。
诗人以他特有的敏感,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返景入深林”的一刹那间,营造出一种永恒的幽静空寂的意境 。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曰:“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
” 明人胡应麟和清人王士都曾说,王维《辋川集》诸诗“字字入禅” 。
此言虽或有夸张 , 但王维的山水诗的确常常透出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禅意,读来使人“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
因为王维是以一颗清净、虚空的心去观照自然,这使得他的这类诗中,虽然有声有色,有响有动,却始终是以寂静为旨归的 。
这种寂然的心境,自然与王维长期受佛教尤其禅宗思想影响有关 。
也正因如此 , 后人尊王维为“诗佛” 。
对于这首诗中的“禅意”,今人李泽厚作过进一步的生发 。
他在评《鹿柴》和《辛夷坞》、《鸟鸣涧》三首诗时说:“一切都是动的 。
非常平凡,非常写实,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这便是在‘动’中得到的‘静’,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的本体,在瞬刻的直感领域中获得的永恒 。
自然是多么美啊,它似乎与人世毫不相干 , 花开花落 , 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感悟中,你却感到了那不朽者的存在……运动着的时空景象 , 都似乎只是为了呈现那不朽者——凝冻着的永恒 。
”或许,正是在诗中所描绘的那一瞬间 , 诗人再次顿悟到了生命的本质——那就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鹿柴...
描写山中寂静的诗句描写“山中寂静”的诗句有如下: 众鸟高飞?。?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唐代诗人李白《独坐敬亭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南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一、众鸟高飞?。略贫廊ハ?。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二、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原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译文: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
三、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译文: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
原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四、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竹径通幽处 , 禅房花木深 。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 , 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
原诗:清晨入古寺 , 初日照高林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 , 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译文: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
原诗: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
...
含有幽径的诗句1.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
(二水 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2.鲁山山行 宋代: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
3.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
4.卜算子·兰 宋代: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
似共梅花语 。
尚有寻芳侣 。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
出自宋代曹组的《卜算子·兰》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
似共梅花语 。
尚有寻芳侣 。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
春天的傍晚 , 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
...
烘托的古诗词手法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
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 。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
在这春山中 , 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 。
静寂 , 本是无声 , 有声则打破了静寂 。
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 。
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 。
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 。
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
...
关于知音的诗句一、知音者诚希唐代:韩愈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
译文: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
离别前的夜晚,我们能携着手走啊走 , 夜深了,我们仍踏在满地皎潆的月光中谈心 。
二、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 因人常热 。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
莽红尘 ,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 , 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 , 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裆宜淙徊荒苌砦凶?nbsp;, 加入他们的行列 。
但是我的心 , 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 , 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
三、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宋代: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
起来独自绕阶行 。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
白首为功名 。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
欲将心事付瑶琴 。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译文: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三更 。
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 。
四周静悄悄,帘外 , 一轮淡月正朦胧 。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 。
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 。
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 。
可可高山流水知音?。?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四、题诗后唐代: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
译文: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
五、夏日南亭怀辛大唐代: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
荷风送香气 , 竹露滴清响 。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译文: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 , 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