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悲壮的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我承认这是首词……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
沙场点秋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
可怜白发生!
【岳飞·满江红】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 , 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过零丁洋> 这首没人有意见吧……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沉浮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从军行(王昌龄)
1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
更吹羌笛《关山月》 , 无那金闺万里愁 。
2
琵琶起舞换新声 , 总是关山旧别情 。
撩乱边愁听不尽 , 高高秋月照长城
3
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4
大漠风尘日色昏 , 
红旗半卷出辕门 。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李清照诗词鉴赏李清照诗词鉴赏 词是精金美玉,既讲究铺叙情致,又执著于典重故实 。
中国词学史,尽管词人繁星纷呈,但据词论家勾勒的简洁轮廓中,李清照风致洒落,才思高秀,以花中第一流身份,可拔女词人头筹 。
知人论世是走近作家作品的重要蹊径,品评文字不能依靠纯美暇思 , 语焉不详 , 或用力过度 , 均会有畸轻畸重之偏论 。
李清照之词倜傥有丈夫气,在有宋一代,已具青蓝胜概 。
论清照词的评家也多 , 刘辰翁、沈曾植、陈廷焯、李调元、吴小如……依序品来,历代评词之人,或赞或驳,有着繁简不一的心境 。
清照人生,文情并茂,留下的资料却斤斤可量 。
陈祖美先生却用力颇勤,有着坚实厚重的评论才情 。
她从清照汴京待字从容起笔 , 缓缓评析清照合卺初嫁、汴京泣别、重返汴京、屏居青州期间、莱州寻夫、人老建康城、生离死别、流寓浙东、从绍兴到杭州、再嫁离异、避难京华、定居临安的落花身世,从中可知,李清照青梅可嗅的少女时代,相知相谐的燕婉新婚,生活得清明华兹 , 简约生动 , 因而,初期之作,虽不全是怜花惜春的闺情,但词意玲珑体贴,词情优雅娇嗔,少女与少妇的悠游情思 , 也已压倒须眉;可是,随着年龄滋长、世事踵华,李清照历经多种伤心断肠之事,既有身为嫠妇之悲,又有再嫁离异之怆,既有忧郁惝怳的爱国忧思,又有寤寐不忘中原的感慨,因而词风也层递出可泣可感的奇情韵事 。
读陈祖美先生所品评的李清照,仿若是影着了一幅磊块幽折、沉郁凄怆的女词人图 , 里面又繁复有多种曲折浇薄的情绪 。
尤其是,祖美先生力解清照词,生动解颐地评议赵李二人的感情世界 , 识见可嘉 。
由于新旧党争所导致的政治高压和人情浇?。钋逭赵谛禄橹剩?即与赵明诚劳燕分飞 , 被迫泣别汴京,因而写下一些寓有政治块垒的新婚别曲 , 如《一剪梅》、《醉花阴》、《行香子》等,而并非世俗论者所附会的,因赵明诚“负笈远游”,而写的思妇念远的离情词 。
再如,她与明诚“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世人共知,依然世俗理解,必是让人心生艳羡的 。
可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祖美先生 , 对李清照词作人生展开的种种厘析,那种为文造情的企羡念想,宛然星散 。
实际是 , 李清照的佳话婚姻,也曾笼有婕妤之叹,甚而有庄姜之悲 。
虽然后来 , 两人益发相赏如初,但李清照词作中描画的那些因伉俪睽违产生的怨情,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赵明诚冷落妻子、章如冶游等蛛丝马迹 。
可是这一点,却并不是每个评词人都体贴的解读到位 。
譬若《声声慢》,即是才识高雅如沈祖棻先生者,也以为,此词是李清照写于晚年之时的块然独处,辛苦艰难 , 还对元人乔吉以“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
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仿李清照有名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字,斥之为文字游戏,对词作的内容,仍定性为有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而陈祖美先生之品清照词,比之沈祖棻的品赏,却有不同异见,她并不将其看成是忧伤国事之作,明确指出,实为中年不欢的李清照,唱一曲内心的隐衷给夫君赵明诚听 。
且,祖美先生并非简单索隐,而是胪列有六条事实例证,一一厘析清照之词的隐微含义 , 是以体贴明悟的解析,捋浮去层层误解的尘埃,吻合地将剖析清照写此词的竹节式心绪,显影地还原出她的隐衷心曲,并就此郑重引申出清照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所作词中无一乡国之念,惟有儿女情长,在前、中期创作中,这是李清照坚持的诗与词之间的楚河汉界 。
祖美先生认为,研究之事实,并不一定是以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档次而为荣,也不以又开掘了某种深度而欣喜 。
她的品析清照词,实是设身处地地运用古代女性视角 , 将社会学的解读方法,婉转地转换为对李清照情感心理的逆探,在细枝末节里,流动着个人的体悟,因而,让人既留恋于她剖析出的伤心人别有怀抱,也在短幅讲析“闺怨”式词作中 , 体会一番明快的评论况味 。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 , 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人 。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
所作词 ,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 , 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 , 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
所作词 ,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
想学诗词 入门应该先学什么?我觉得初学诗词 , 格律知识要懂一些,对于格律诗来说格律已成定式,可以从网上找这方面的只是来看,但要学填词 , 我觉得应该要有一本词谱 。
《白香词谱》挺好的 。
懂了一些格律方面的知识就可以看看一些诗词话(评),我很喜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很精辟 。
最近我在读一本吴小如的《诗词札从》,收获不小 。
要先学会分析诗词,了解诗词,欣赏诗词 。
要经常写一些诗词,但在写的同时要多看书,看诗词话(评)是一方面,同时还要看看古人的一些著名诗词,并去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它,再看看名家的评说 。
我觉得除了看有关诗词方面的书外 , 还可以看一些有关美学方面的书籍,毕竟艺术是相通的 , 比如说美学基本原理中的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都很适合诗词 。
还可以读点音乐方面的书,节奏在诗词与音乐中都很重要,毕竟诗词与音乐原来是一家 。
其实我也是个初学者,不太懂诗词的 。
这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你有一些帮助 。
...
李白赞美黄果树瀑布的诗句赞美黄果树瀑布 , 李白好像没写过,他只写过《望庐山瀑布》 。
有别的诗:(一)青山隐隐水迢迢青山隐隐水迢迢,虎跃龙腾竞骄娆 。
喷玉凝结天地气,飞珠更增日月皎 。
(二)遥看瀑布挂前川重重叠叠逐流水 , 郁郁苍苍润山峡 。
碧碧幽幽落深潭,飘飘渺渺漫天涯 。
(三)眼前飞瀑雪中来喷珠碎玉落琼台 , 眼前飞瀑雪中来 。
声宏如引千军动,流清能润百花开 。
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 , 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
当此芳春 , 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
结果一觉醒来 , 天已大亮 。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
于是 , 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 , 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 , 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俊?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 , 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 , 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 , 夜惜衰红把火看 。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 , 宿雨厌厌睡起迟 。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 , 也就不难体会了 。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扇绦咽庇甏蛳?。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
不如尽此花下饮 , 莫待春风总吹却 。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 , 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
《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
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 , 并无二致 。
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
一个“却”字 , 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
是?。坝晔璺缰琛敝? ,“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
诗词鉴赏 登飞来峰 不少于150字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 , 天下鸡皆随之 。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 , 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
”浮云遮望眼”,用典 。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 ,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
”王句即用此意 。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 , 恰败于此 。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 , 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 , 正在结语 。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 , 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 , 说明诗眼的转换 。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
古代诗歌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回答?古诗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指艺术特色、表现形式 , 也可称写作特色 , 或写作技巧 。
其中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 。
如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以动写静 , 以小见大 , 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 , 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 。
修辞有比喻,拟人,借代,隐语,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等等 。
表现形式则较模糊,无特定定义(见第一段) 。
我自己以前做诗歌鉴赏的时候,是将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归到表现形式,将修辞从表现形式中分出来的 。
个人认为做诗歌鉴赏时,先看诗的题目(可以知道内容)和作者(知道大概风格) 。
然后读诗,借助注释翻译一下 。
然后可以知道用了什么修辞或表现形式了 。
回答问题时参照一下诗歌鉴赏答题的一般格式(一般是:通过**手法表现了**)回答问题时还应回答出这些手法的特点 , 使得诗歌怎么样了 。
找一些典型的诗歌鉴赏的题目(主要是手法和感情)多练一些 , 一般应付高考就没问题了 。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 , 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 , 离开京城到了青州 , 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 , 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
整体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 , 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 , 作者饮宴以后 ,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
果然 , 接写的“兴尽”两句 , 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 , 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 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 , 这样的美景 , 一下子跃然纸上 , 呼之欲出 。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腿搜拔?。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 , 急切回舟,误入藕花 , 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 , 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
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 。
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 。
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 。
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 。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
它不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
[1] [3] 名家点评 现代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别见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 , 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卷四,误作无名氏词,注“或作李易安 。
”(《词林万选》所注或作某某,殆为毛晋所加,非杨慎原文 。
)又见《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卷一、《唐词纪》卷五、《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词话》,俱误作吕洞宾词 。
现代唐圭璋《百家唐宋词新话》: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 。
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 。
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 。
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 , 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 , 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 。
以讹传讹 , 贻误来学,影响甚大 。
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 。
现代吴小如《诗词札丛》: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 。
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 。
“争渡”即“怎渡” , 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 , 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 。
不料左右盘旋 , 船却总是走不脱 。
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 。
检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 , “争”正作“怎”解 , 可谓先得我心 。
高中要背的文言文和古诗词高中必背古文和诗词有哪些?(一)古文20篇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劝学 《荀子》逍遥游 《庄子》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过秦论 贾 谊屈原列传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陈情表 李 密兰亭集序 王羲之归去来兮辞 陶 潜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徵滕王阁序 王 勃师说 韩 愈阿房宫赋 杜 牧六国论 苏 洵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赤壁赋 苏 轼石钟山记 苏 轼项脊轩志 归有光登泰山记 姚 鼐(二)诗词曲50首静女 《诗经》无衣 《诗经》氓 《诗经》湘夫人 屈 原离骚 屈 原长歌行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短歌行 曹 操白马篇 曹 植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 潜山居秋暝 王 维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越中览古 李 白蜀道难 李 白将进酒 李 白登高 杜 甫蜀相 杜 甫兵车行 杜 甫客至 杜 甫旅夜书怀 杜 甫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阁夜 杜 甫登岳阳楼 杜 甫渔翁 柳宗元石头城 刘禹锡琵琶行 白居易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 稹李凭箜篌引 李 贺过华清宫 李商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锦瑟 李商隐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李 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 永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曰夜记梦 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 观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书愤 陆 游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窦娥冤 关汉卿长亭送别 王实甫醉太平(人皆嫌命窘) 张可久哀江南 孔尚任注:有的只背诵其中一部分 。
【一些悲壮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