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饮清露中緌的读音 垂緌饮清露怎么读

有一句话,叫诗如其人 。一个人的诗词充分反映出了诗人的人格、风骨 。
大家最熟悉的,当属南宋末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
家国破灭 , 面对敌人的诱降,文天祥不为所动,写下《过零丁洋》明志,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震烁古今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如其人,是文天祥的风骨 。
在唐代,也有一位诗人 , 他救兄长,怼皇帝,记忆力还超好 。他写下一首咏蝉诗,和李商隐骆宾王并肩,他就是初唐诗人虞世南 。
虞世南是初唐诗人,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这首《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垂緌饮清露中緌的读音 垂緌饮清露怎么读】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蝉托物言志 。
诗中通过蝉的习性、特点,来表达诗人高洁清远的品格和志趣,诗人表面是在写蝉,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高远志向和脱俗品格 。
垂緌(ruí):指古人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触须形状与此相似,故说“垂緌” 。
蝉低垂着身子,饮着树上的清露,实则是比喻诗人身居高位,却依然清正刚直 。蝉的声音清逸响远 , 穿过稀疏的梧桐,意境超然 。
最后两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蝉声之所以传得远,是因为身处高枝上,而不是凭借秋风的原因 。这也是一句哲理诗: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的渲染 , 自能声名远扬 。
诗中强调的是一种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
所谓“诗如其人” , 虞世南正像诗中的蝉一样,清正刚直,品格高洁 。
他不攀附权贵,安贫乐道 。
《新唐书》上记载 , 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颇得隋炀帝的看重,日益尊贵显赫,他的妻妾穿衣服如王公贵族一般 , 可见虞世基混得十分之好 。
可此时,虞世基因为刚正的性格,并不得隋炀帝的喜欢,七品官当了十年,也没有升迁 。
哥哥风生水起,自己碌碌无为,可虞世基从来没想着去蹭哥哥的热度,依然安贫乐道 。
后来,虞世基要被处死,在法场上 , 虞世南抱着哥哥号啕痛哭,请求以身代哥哥死,可见虞世南德行好 。
他正直难言 , 直接开怒唐太宗
李民民为秦王时,虞世南为“十八学士”之一 。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十分看重虞世南的才华和品格 。
有一次,唐太宗曾写了一首宫体诗,让虞世南写诗唱和,虞世南说:皇上您的作品写得不错 , 可是并不是雅正之作 。皇上所喜欢的,下臣必会效仿 。我怕此诗一传出去,天下人都争相写作,这并不是国家的福气 。所以 , 我不敢写诗唱和 。
唐太宗一听 , 很有道理,就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我只是试试你而已 。还赏赐了虞世南五十匹丝织品 。
记忆力好,能背《列女传》
虞世南是书法家,文采好,记忆力也好 。有一次 , 唐太宗想在屏风上写《列女传》警示后宫,可是一时找不到文本 。虞世南就暗暗地写了,和文本一对照,居然没有一个错字 。
能默写下《烈女传》,可见虞世南读书多且精 。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 。太宗说:“有虞世南在,他就是活动图书馆 。”太宗听闻虞世南去世后,悲伤哭泣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唐太宗对虞世南非常看重,曾称赞他有五绝:一曰德行 , 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
看过了虞世南的生平,再回过来读这首《蝉》诗:
垂緌【ruí】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孤独的蝉,在林中鸣叫,声音穿过梧桐 , 清远高逸。只是因为品行高洁,所以,声名远扬,并不是凭借其他 。
这不正是虞世南的写照吗?
后来人总结了三首唐人的咏蝉绝唱,即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 。
清人施朴华在《岘佣说诗》中评价这三首作品说: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 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 , 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
他说,虞世南是清正刚直人所说的话,骆宾王的蝉是患难人所说的话,而李商隐的诗则是发牢骚的话 。
读这首蝉诗,再读一读的虞世南的生平,我们会知道,世界上真有一种人 , 如诗人所写的那样,清正高洁,声名自扬 。这不正是我们学习和向往的贤德仁者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