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王维《山居秋瞑》
从首联即可看出季节正值秋天 , 天气则是雨后初睛 。
山居秋暝这首古诗怎么写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
从题材上看,《山居秋暝》是一首什么诗?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标签:山水 写景 写人 唐诗三百首 景色 人物 其他译文 注释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 , 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
王维的《山居秋暝》得全诗 。
居秋暝 开放分类: 文化、唐诗、山居秋暝、王维、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1 王维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词语解释】 1.暝:夜,晚 。
此指傍晚 。
2.随意:任凭 。
3.浣女:洗衣女 。
4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
歇:消散 。
5.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 , 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 , 自可留连徜徉 。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
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
【古诗:山居秋暝】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
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
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 相得益彰 。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
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 , 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 。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
"《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 。
"《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 。
"《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
"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
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 , 耐人寻味 。
作者王维(701-761) , 字摩诘 ,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 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
开元进士 。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 , 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
山居秋暝这首古诗怎么写《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 。
自然是写景物为首要 山居秋暝 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
【注释】:⑴暝(míng):日落,夜晚 。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
新:刚刚 。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
喧,喧哗 , 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
浣 , 洗 。
⑸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
歇,消散 。
更深入的欣赏:《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写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 , 在诗人的眼里 , 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 , 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是入声,“照”是去声.声调由低敛而趋向高放,与月亮逐渐铺洒松林的景况相容.下句前四字全为齿音,末尾“流”字是舌音,发音由细碎而圆转,让人仿佛听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之声 , 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响起,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诗人眼中的明月不似苏东坡笔下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般豪迈奔放 , 却是疏疏朗朗地从松叶之间倾泻下来 , 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照”写出月光倾洒的情态.“流”字却化出了声音.这不能不说诗人精当的炼字功夫.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 , 还呈现出山水画难以表现出的动态美、声音美,这是由于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因此诗人更能精确的感受到自然山水音响的协奏. 诗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从上联的所见之景写到所闻之景.先是闻到竹林中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再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莲叶翻滚 , 传来渔舟荡水之声,原来是渔人乘着月夜去捕鱼.他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勤劳的品质.这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也陡添了诗的情趣和意味 , 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联想.在静寂的秋夜雨后,却透露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的确,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 , 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 , 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 , 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由于母亲的影响,人生的挫折和屈辱,王维常将自己的身心沉浸在佛教的精神王国中,以求得超脱.佛教有所谓通过“禅定”“止观”的方式来体悟佛礼的做法.它要求人们屏弃杂念 , 唯存一念于所观照的物境.久而久之,就可以达到安适、自如、明净的状态.“审象于静心”就是指这种通过凝神静观以体悟佛礼的方法.由于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 , 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 经过我们的分析、品读,我们发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维笔下的景其实就是 诗人心灵的物化,只有借助外物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读来才会觉得韵味悠长,含蓄隽永 , 打动人心.
古诗:王维《山居秋暝》的问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应该是诗中的诗眼吧 。
手法??应该是炼字吧 。
用照和流分别写出了月光的柔美和水流的清冽背景:这个还真不知道 。
大概就是诗人隐居地点写的吧 。
对于王维的背景真的没有你想要的那种仕途不顺然后写的田园诗,他的纯田园诗人意象的特点泉水、青松、翠竹、青莲 , 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
前两天是个人原创 。
最后是来自百科 。
不满意再说 。
山居秋暝作者诗句《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 , 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 , 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