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在王昌龄的从军行里引用了什么典故 从军行典故

从军行典故(谁知道在王昌龄的从军行里引用了什么典故)1.谁知道在王昌龄的从军行里引用了什么典故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
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典故: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 。事见《汉书·傅介子传》 。
《从军行》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 。
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 。
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 。
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次句写形势的险恶 , 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 。
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 。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 。
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 。
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 。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 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 。
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 。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 , 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 , 那就未免多事了. 。
2.从军行卢思道典故出自凯风 从军行 作者: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
犀渠玉剑艮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 , 薄暮鱼丽逐左贤 。
谷中石虎经衔箭 , 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 , 蓟门迢递三千里 。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
白云初下天山外 , 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 , 将军何处觅功名 。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 , 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 , 实际为一首五律 , 反映从军的辛苦 。全诗写士子从戎 , 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 , 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
诗歌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句 , 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欣赏 。时代背景 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
诗歌内容 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 。
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 。“飞将”即西汉著名将领李广 。
接着,诗中便描绘了这位“长安飞将”的英姿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犀渠”是盾的一种 。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这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 。“平明”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 。
“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 。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紧张的征战生活 。
“屯右地”“逐左贤”都是李广所为 。接下来“谷中石虎经衔箭 , 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 。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道:“广出猎 , 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 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 , 终不能复入石矣 。”
“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汉代典故 , 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收休屠祭天金人” 。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 , 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 。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 。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 。
“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 。“蓟门”“马岭”“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 。
连年的战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 , 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 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塞外,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 。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 。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亲人,谁能独自欣赏那美丽动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 , 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 。
“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 , 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 ,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 , 行行归雁 , 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 。
“单于渭桥今已拜 , 将军何处觅功名 。“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 , 气体丰神,尤为焕发 。”
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 。
作为隋代的诗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 , 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
3.求《古从军行》 四个典故赏析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犯忌,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生命如草芥的行径 , 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
“刁斗”:古代军中白天来烧饭 , 晚上用来敲击巡更的用具(铜制) 。一本作“ 刀斗 ” 。《史记·李将军列传》:“及出击 胡 ,而 广 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 不击刁斗以自卫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 , 名曰刁斗 。”一说铃形 。司马贞 索隐引 荀悦 云:“刁斗,小铃 , 如宫中传夜铃也 。”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 。
“闻道玉门犹被遮”: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命李广利攻大宛,到贰师城夺取好马 。因为路途遥远 , 给养不足 , 士兵饥乏,死伤甚众 , 攻战不利,广请求罢兵 。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 。
“蒲桃”即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阿拉伯马),开通西域 , 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 。用此典故 , 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 。
4.王昌龄《从军行》的历史背景 1、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 , 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 。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 共有七首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 , 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
2、原文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3、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 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 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
5.王昌龄《从军行》的历史背景 1、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 。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 共有七首 。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 , 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原文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
6.从军行诗意 从军行[1]王昌龄[2]青海长云暗雪山[3],孤城遥望玉门关[4] 。
黄沙百战穿金甲[5],不破楼兰终不还[6]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7] 。
前军夜战洮河北[8],已报生擒吐谷浑[9] 。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全唐诗》【注释】[1]从军行:乐府古题,多用来描写军旅生活 。
王昌龄的这组《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第四、第五首 。[2]王昌龄(698-757),盛唐著名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 出身寒门,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曾任江宁丞、龙标尉等微职 。
存诗一百七十馀首,长于边塞、送别、闺情宫怨等题材 , 在各体中尤擅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3]此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 。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 。[4]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
[5]穿金甲:磨穿铁甲 。[6]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 , 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 。事见《汉书·傅介子传》 。
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7]辕门:指行营 。
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止宿处以车围成屏障 , 出入之处相向仰立两车 , 称辕门 。后来地方高级官署,两旁以木栅围护 , 也称辕门 。
[8]洮(taó 桃)河:黄河的支流,在甘肃省西南部 。[9]吐谷(yù 玉)浑:我国古代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 , 是鲜卑族的一支,曾建立吐谷浑国 。
这里借指敌军首领 。【提示】这是两首边塞题材的七言绝句 。
第一首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前两句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后两句笔锋一转 , 着眼于一个普通战士,表现他在极为艰苦的边地出生入死,竟致铁甲磨穿 , 但仍然无怨无悔,发出了豪气干云的誓言 。
第二首写一场战争的大捷,却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避实就虚 , 写大部队出发时威武雄壮的场面,然后用"已报"二字引出前锋部队的胜利 , 举重若轻,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由这两首诗 , 可见王昌龄七言绝句的高度成就,以及其中表现出的豪迈的盛世气象 。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唐代著名诗人 。出身贫寒,开元十五年中进士,曾游西北边塞 。
注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平调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 。青海:指青海湖一带,古称西海 。
雪山:甘肃的祁连山 。玉门关:汉武帝时的设置,甘肃敦煌市西北,是通西域的要道 。
穿金甲:磨穿了的金甲 。孤城:指阳关 , 旧址在甘肃省敦煌西南部 。
楼兰:古代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羌县、罗不泊一带,这里泛指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简析: 这是一首抒发边关将士豪情壮志的边塞诗 。
前两句抒写驻守边关的将士们思念家乡的愁苦 , 后两句是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边疆战事的频繁艰苦、敌军的强悍和戎边时间的漫长 。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迈气概 。全诗意境开阔,风格壮美 。
【谁知道在王昌龄的从军行里引用了什么典故 从军行典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