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水墨画的诗句有哪些?

1,《陈式水墨山水》唐代 方干
造化有功力,平分归笔端 。溪如冰后听,山似烧来看 。 
译文:创造上很有功力,笔触分端很规整 。水墨画上溪水像冰水融化,山峰画的像火烧的一样赤红 。
2,《水墨松石》唐代 方干
三世精能举世无,笔端狼藉见功夫 。 
译文:三世练习而来的高超技艺 , 没有人能超越,笔墨端的好坏能见真功夫 。 
【描述水墨画的诗句有哪些?】3,《水墨梅花》宋代 戴表元
何如淡月山庄夜 , 百幅清溪乱写真 。
译文: 就像那山庄夜色的淡淡明月那么美,上百幅的清澈溪水像真的一样 。
4 , 《水墨水仙》宋代 黄敏求
玉润金寒情窈窕,缟裙翠带态轻盈 。 
译文:像玉一样圆润 , 像金器一样寒冷,情意很美好,像长裙腰带姿态很轻盈 。 
5,《题水墨草虫》宋代 释道璨
蜻蜓低傍豆花飞,络纬无声抱竹枝 。
译文:水墨画上的蜻蜓在豆花地里低空飞行,络纬虫没有声音抱在竹子枝条上 。
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 , 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 , 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 , 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 , 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 , 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
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 。
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 。
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 , 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 。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 , 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 。
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 。
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
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 。
在这一层次讲 , 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 , 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 。
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 , 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
”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 , 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
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 。
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
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 。
另外 , 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 , 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
”(《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 , 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
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
关于山水画的诗词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推荐李义山的诗 李义山 诗选 卷539_1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卷539_2 「重过圣女祠」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
一春梦雨常飘瓦, 尽日灵风不满旗 。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
卷539_3 「寄罗劭兴」李商隐 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
人闲微病酒,燕重远兼泥 。
混沌何由凿,青冥未有梯 。
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 。
卷539_4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李商隐 昨夜玉轮明,传闻近太清 。
凉波冲碧瓦 , 晓晕落金茎 。
露索秦宫井,风弦汉殿筝 。
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
卷539_5 「崔处士」李商隐 真人塞其内,夫子入于机 。
未肯投竿起,惟欢负米归 。
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 。
读遍先贤传,如君事者稀 。
卷539_6 「自喜」李商隐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 。
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 。
虎过遥知阱,鱼来且佐庖 。
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醪 。
卷539_7 「题僧壁」李商隐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
大去便应欺粟颗 ,  小来兼可隐针锋 。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
若信贝多真实语 , 三生同听一楼钟 。
卷539_8 「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
青女素娥俱耐冷 , 月中霜里斗婵娟 。
卷539_9 「异俗二首(时从事岭南)」李商隐 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 。
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 。
虎箭侵肤毒,鱼钩刺骨铦 。
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 。
户尽悬秦网 , 家多事越巫 。
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 。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
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
卷539_10 「归墅」李商隐 行李逾南极,旬时到旧乡 。
楚芝应遍紫,邓橘未全黄 。
渠浊村舂急,旗高社酒香 。
故山归梦喜 , 先入读书堂 。
卷539_11 「商於」李商隐 商於朝雨霁 , 归路有秋光 。
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 。
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 。
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
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 。
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
卷539_12 「和孙朴韦蟾孔雀咏」李商隐 此去三梁远 , 今来万里携 。
西施因网得,秦客被花迷 。
可在青鹦鹉,非关碧野鸡 。
约眉怜翠羽,刮目想金篦 。
瘴气笼飞远,蛮花向坐低 。
轻于赵皇后,贵极楚悬黎 。
都护矜罗幕 , 佳人炫绣袿.屏风临烛扣,捍拨倚香脐 。
旧思牵云叶 , 新愁待雪泥 。
爱堪通梦寐 , 画得不端倪 。
地锦排苍雁,帘钉镂白犀 。
曙霞星斗外,凉月露盘西 。
妒好休夸舞,经寒且少啼 。
红楼三十级,稳稳上丹梯 。
李清照的词 。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点绛唇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
jin3ming答案,请勿复制
泼墨山水的相关诗词泼墨山水 作者:方文山篆刻的城 落款在 梅雨时节青石城外 一路泥泞的山水 一笔凌空挥毫的泪你是我泼墨画中 留白的离别卷轴上 始终画不出的 那个 谁青花瓷青花瓷方文山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对诗泼墨画菊欲留秋 偕与谁隐?踏雪赏梅只待春 欲邀君同!泼墨画菊欲留秋,偕与谁隐?转轴拨弦且唱晚,愿随君行!似乎天地万物都融于这片淡淡的薄雾中,弥散再弥散万象,诸般失落,尽在画中世界”的神色.淡溥如雾的氤氲并未遮住这山水的灵气也许这里弥散的只是思绪自然的魅力往往就是能融入人的心境泼墨也好如画也罢只要能体会出其中无尽的意境也就足
关于山水的诗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菩 萨 蛮 作者:韦庄 Translated Text 译 文 原 文 Original Text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 。
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春水碧于天,画般听雨眠 。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 。
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品位山水画境界山水画:灵山静水香岸泊舟隋唐伊始,中国山水画便有了独立的分科,自此山水、人物、花鸟,成为传统中国绘画熠熠生辉的三大艺术科目 。
而山水画不仅是世界艺术丛林中独特的风景,也承载着中国人文领域里最为深邃的寄托,伴随着中国艺术走过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 。
应该说 , 中国山水画得到大的发展 , 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宗白华语)”有莫大的关系 。
文人终于找到了一种独特的道白语境,在用笔墨描摹自然山水之际,倾吐内心中无限的天地爱恋和优雅韵致 。
北宋大画家郭熙把山水比喻为“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这简直就是辛弃疾所写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在与自然顾盼之间,艺术家拟人化了山川湖泊,艺术生命由此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 。
南宋画家马远有一幅《苇岸泊舟》,意境深远,极富趣味 。
画的远处以非常简约的笔法,寥寥淡染几笔远山,勾勒出平远的景色,近处一叶孤舟 , 几片苇草,水岸在即,满目萧疏 。
一白衣人蜷缩在小舟之上,痴痴地凝望着远处的半壁山水 。
整幅只有上、下两段内容,全画无多着墨,大幅度地留白 ,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空阔的寄望,衬托出当时作者委身江南偏安一隅的忿懑情绪以及对远方故园的深深的思恋 。
被后世画家称之为“马一角”的马远,善于以小见大 。
他不用常规画法的全景式构图,而是采用一种主观式的截景方式,省略掉一切与主题无关的元素 , 这是一种多么智慧的选择!这种高超的裁剪式手法提炼自然,妙造自然,一切都是为了弘扬主旨 , 一切都成就了主题的衬托 。
心境跃然于尺幅之间,意趣流露在点画之外,巧妙地把诗情画意尽情地倾诉出来 。
画中岸边芦苇,看似疏杂无致,实际上是画家内心的流露 。
荒野的此岸不是真正可以停靠的地方,画家所要寻找的那种充满香气的世界在远方 , 在彼岸,在山的那边,那世界光明无尘,万物澄澈,纵使世间遍寻不着,也要在心宇中营构这样一个理想空间 。
这幅画中小舟仿佛成了主角,停泊在岸边不远处,如同乘舟者的容与不进的心情 。
纵观山水画史 , 小舟似是历代画家不可或缺的元素 , 几乎成为了灵山静水意境中的眼睛 。
小舟是自由的 , 可以顺流而下 , 可以逆流而上,可以随着水面起伏荡漾,也可以在光风霁月的秀色山水中居停 。
小舟是孤独的,就像人站在宇宙中间一样,渺茫得如同一粒微尘 。
小舟是高华的,是画家心灵的映衬与魂魄的返照 。
然而这小舟有时候又是入世的,像柳宗元写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小舟上面载着渔翁 , 他们的用意不是钓鱼,而是像周朝的姜尚一样,得到知音的欣赏!文人不仅仅是具有出世的情怀,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为壮丽河山和芸芸众生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心智,小舟是随时可以起航的,扬满风帆地完成历史赋予的责任担当 。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 。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
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
描写意境的诗词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
((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
(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 , 五千仞岳上摩天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题惠崇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入吴 , 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 , 草盛豆苗稀 。
(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毕竟东流去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曹操: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 , 树阴照水爱晴柔 。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 , 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
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 , 也就是国画的代表 。
也称国画,中国画 。
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 , 色彩缤纷 。
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
在中国画中 , 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 。
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 。
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
中国水墨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 。
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灵活地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 。
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提出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等概念,并巧妙加以融合运用 。
构图上,则较人物画、花鸟画更重"势"与"开合起伏"的表达 。
"势"为具体形象间的联系 , 而"开合起伏"为这种联系中的节奏变化 。
这表现了山水画中在静态的画面和形象组合中对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的一种运动的、全面的观察与表现观念 。
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各种皴法和点苔法为笔法之要素;而墨法则有"染"、"擦"、"破墨"、 "积墨"等种种手段,笔墨交融,有力地影响了其表达感情、状物写意的功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