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中对于古诗文的目标是怎么定位的

鉴于过去汉语拼音教学时间长,要求高 , 难度大,内容单一的现象,课程目标在第一学段时汉语拼音的教学给予了正确定位——汉语拼音只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所以,只要求“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 , “正确”书写,“熟...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古诗词时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更应注重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对古典和传统有所理解,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此进行相关探讨 。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 古诗词饱含诗人的情绪,用诗词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怀 ,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诗词的内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 , 对古诗词中隐含的美丽意境和浓厚情感通常要通过诵读来感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难以挖掘出古诗词作品中丰富的美育资源 。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
很多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采用灌输法,拆分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注重引导诗词大意,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层面 , 很多学生甚至连正确的断字断句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欣赏古诗,品悟古诗词里的深层含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无法真正的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 。
2.重视知识点学习,忽略情景体会 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代文不同,不是单纯讲解诗人的历史背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词句,理解主要知识点和诗词大意 。
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现代文教学方法,将古诗词诗情画意的感觉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诗词,讲评内容,没有创设教学情境 。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 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字词的解释与理解,忽略了意会过程 , 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诗词所描述的诗情画意,但这一环节却是诗词的内涵与魅力所在 。
3.过度剖析而影响整体感悟 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过程中,多会将诗词分割为几个部分,逐句的进行理解,逐句的引导想象,这类方式表面上使得学生对诗词的了解更快,能获得较好的情境体验,但是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层面,整首古诗词学习完后的其理解仅限于诗词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 , 意境还有所欠缺,体验感悟有所不足 。
古诗词融合了灵性和内涵 , 协调了情感之美,单个句子绝不能完整体现,这类拒绝喂食的方式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应多让学生放手读,鼓励其发展创造性思维,构建起自身的诗意课堂 。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师的古诗词基本功不足 对教师队伍的古诗词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多数教师的水平不高,对于古诗词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学范围内或是学生时代接触到的古诗词,甚至有的教师掌握的古诗词篇目仅略多于学生 。
2.学校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对于古诗词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
随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多数教师的心态收其影响而变得轻浮 , 无法静心来写作和思考,古诗词的备课多为照本宣科 , 教学中也不能进行方式和思维的创新,缺乏另行和诗意 , 这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毫无促进作用 。
3.教师未能全面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标准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建议和要求来看,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几个方面 。
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 , 无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渗透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 。
4.对古诗词评价缺少人文性 , 方式过于单一 古诗词学习完后的检测以及相关考试中 , 侧重的多是诗人的情感、名词名句的背诵等几个方面 , 考察的重点多停留在记忆里和古诗词的知识层面,使得检验方式过于单一,多数学校只是在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涉及,在制定题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 。
这就是因过于注重古诗词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 。
背诵个别名句无法体会到整体意境的优美 , 诗人情感的理解无法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学习素材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剥夺 , 学生从考试的重点出发,通过反复背诵来记住作者和古诗词内容,课堂上不去细细赏析和品位 , 只是划重点、做标记,确保考试不丢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
三、改善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措施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古诗词结构独特、意境美、修辞精妙、涵义深刻,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来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前 , 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诗词修养 。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 , 以应对不断更新的语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 。
反思的重点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之间是否匹配,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另一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学态度、内容以及过程进行剖析,敢于创新,勤于独立思考,保持教学水平和观念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
2.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从有效指导诵读、情境教学、把握整体感悟这三个方面入手 。
高效地指导诵读要重视范读作用、强调引导诵读和背诵 。
...
关于古诗词里有,重,还,更这些多音字1.通假字.古诗词中 , 我们会发现少量的通假字现象,这些字应读通假字的旧读音.例如: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注:“四下”表示四年级下册,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下同.);“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 , 其义自见”.以上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 , 因此读“xiàn”,不读“iiàn”.在《所见》(一下13课)和《夜书所见》(三上9课)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三下《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和张籍的《秋思》(五上5课)中的“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的意思 , 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 , 应读“jiàn”.亡:《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ǘ”,不读“wáng''.柴:王维《鹿柴》中的“柴”是通假字.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寨,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本诗题目中“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 , 所以读“chái”.2.词牌名.词牌名的读音是古代词赋的“专利”,因而我们只能尊重古人的读法.例如:卜:《卜算子·咏梅》(五上《回顾拓展八》“日积月累”)中的“卜”读“bǔ”.因为,读“bǔ”的时候有多种意义 , 其中一项是指“估计、预测”,而读"bo”只用于“萝卜”一词.“卜算”是同义黏合词,意思是“估算、预测” , 这里的“子” , 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唐代骆宾王写诗时喜欢用数字,大家都叫他“卜算子”,后来就以“卜算子”为词牌名了.乐:《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题目中的“清平乐” , 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 因而“乐”读“yuē”,不读“l宅”.3.古代单音节词.古诗词中,有的两个单音节词语连在一起,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比较典型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和“衣裳”.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两个双音节词,“妻子”“衣裳”的后一字“子”“裳”均要读作轻声.但是在古代,“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在古代也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是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是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的“子”“裳”作为单音节词,是不能读作轻声的,应分别读作“疽”“cháng''.上例中的“卜算子”的“子”也是单音节词 , 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因而不能像现代汉语词尾的后缀词那样读作轻声,也应该读作"Zǐ”.另外,还要注意叠声词的读法.《春晓》(一下4课)中的“处处闻啼鸟”,《小池》(一下3课)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草》(二下2课)中的“离离原上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二下2课)中的“篱落疏疏一径深”,《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下《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在这些句子中都有叠声词.在古诗词朗读中,不能像现代汉语把叠声词第二个字读成轻声,而应该读成本音.因为有的要单独表示意义 , 有的起重复强调的作用,而且在五律或七律古诗中,各句字数相等,读来颇有节奏感 , 如果把叠字弱化后读得过轻,就可能给人少一个字的感觉.因此,叠字二般不要弱化读轻声 , 而要读出该字的本音.二、“特殊字”从今 在古诗词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 , 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经没有这个旧读音了 , 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是在现代汉语规范音中却找不到这个旧读音.这时,我们就应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我们知道,古诗词虽然讲究音韵节律,但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字的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遇到此类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统一到现在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如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斜”字的发音争议就是此类问题的典型表现.斜:《山行》(二上4课)“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按照古代节律,诗中的二、四句的末一个字是“家”“花”,其韵腹都是“a”.因此首句的末字“斜”应该押此韵,其韵腹也应是“a”.但在现代汉语中“斜”已没有“xiá”的音了 , 所以这个字只好依从今天的发音,读“xié”.《过故人庄》一句中“青山郭外斜”(四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斜”也因为相同原因 , 念“xié”.还有 , “斜风细雨不须归”(四下23课《渔歌子》)中 , “斜”也得念“xié”,如果我们非要将句中的“斜”读成“xiá”那就显得太别扭.三、多音字从义 挑:《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有“tiāo”和“tiǎo''两个读音.“挑”在“挑动”“拨动”的义项时念“tiǎo”.这句诗的意思是儿童用竹棍等挑动泥土,翻找地里的蟋蟀.因此,在本句中,“挑”字读“tiǎo”才是合理的.重: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是多...
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 这句话出自哪里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 , 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 , 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
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 , 多注重于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养成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我国的精髓文化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 。
中华古诗词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理性美 , 沉积着一个民族不灭的精魂 。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之作,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可以塑造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言语习惯,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 。
因此 , 本文从内容角度分析整理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对其在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概述,并重点对生活习惯、言行习惯的养成作用进行了较为的深入研究 。
一、小学教材中古诗词的归类分析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 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 , 映照人们的心灵 , 启迪人们的心智 , 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
(一)小学语文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 。
在小学一、二年级明确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60首简单的古诗,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0万字左右;三至五年级能再背诵60首古诗词,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
(二)教材中古诗词的归类分析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 , 是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 , 虽然大都是一些五言、七言绝句 , 却极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 养成学生良好言行习惯的功能 。
下面 , 我们从内容方面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 , 具体分析其在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 。
1 .吟咏天成之美 , 阐发生活哲理日月、星辰、风云、雨露、山川、草木、花鸟、虫鱼,这一切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
人类不仅要学会欣赏自然,更要学会在心灵上和大自然沟通,这样的美诗如杨万里的《小池》,骆宾王的《鹅》,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 叶绍翁《游园不值》等 。
这些诗或描写动物,或描绘四时之景,或吟咏幽境别趣,写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 。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天成之美,学习观察自然,从而养成保护自然的正确环境观 。
还有许多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文,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刘禹锡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白居易的《忆江南》等 。
在这些诗词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吟唱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 。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
还有许多诗人在吟咏唱叹时将至深至淳的生活哲理寓于诗词之中,如朱熹的《春日》,白居易的《草》 ,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 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陆游的《游山西村》等 。
这些古诗用生动的形象和浅近的手法阐发了生活的哲理或自然发展的规律 。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养成勤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
2 .抒发至真情感,浸润纯洁心田寓民族精神于语言文化之中,是古诗的固有特色 。
无论是借景抒情、咏物状景的名篇 , 还是托物言志、叙事明理的精品,无一不是诗人情深意浓的喷涌之作 。
这如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的《赠汪伦》、《静夜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孟郊的《游子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 。
这些古诗有的抒发在异族入侵、战争离乱中对故国的深深思念 , 表达收复失地、盼望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抒发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有的表达朋友之间或亲人之间深厚、淳朴的感情 。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对亲人、朋友表达爱与感激之情的习惯 。
爱国主义情感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 。
这些我们可以从李绅的《锄禾》、《古风》,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俞的《蚕妇》,范仲淹的《江上渔者》中得到认识 。
这些古诗,有的赞美劳动,有的吟唱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有的揭露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 。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 养成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 。
3 .描写儿童生活古诗里有丰富的知识、有优美的景物、有动人的故事 , 而描写儿童生活则是一类视角独特的诗词 。
诗人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观察儿童的生活、去感受儿童的快乐、去寻找儿童眼中的世界,如袁枚《所见》,胡令能《小儿垂钓》 ,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高鼎《村居》,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白居易《池上》等 。
这些诗词通过捕捉儿童生活的一个场景,生动、逼真地刻画了儿童的天真和童心、童趣 。
通过这...
古诗词的魅力作文3000字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 , 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 , 甚至一本书 , 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 。
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 , 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 。
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 , 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 。
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 , 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 。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 它是由内而外的 。
所以 。
读诗 , 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
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 , 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 。
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 ,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 , 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 , 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
现在的人 , 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 。
所以 , 读诗 , 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
古诗 , 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诗词如歌 , 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 , 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 , 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 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 们走向生活 , 面对挑战 。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 。
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 , 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 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 , 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 振林越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 , 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 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
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 。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 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 , 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 。
与 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 , 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 。
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 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 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 , 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 , 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
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
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 。
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 吟,即“吟咏” 。
古诗词教学 , 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 。
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
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 定的 。
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 。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 耳,累累如贯珠 。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 。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 , 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 。
但我们完 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 。
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
”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 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 , 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 , 表达了...
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古诗词诵读兴趣 今天,新课标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 , 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还没有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在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课标中对于古诗词阅读的评价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也没有得到语文老师的足够重视 。
目前古诗词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是:1.教师对诵读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真正认识其积极意义,把诵读和“死记硬背”划等号 。
2.受考试影响 , 诵读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师生认为考试中背诵默写部分所占比重较?。?题目简单,没必要花费太大力气,但实际上学生考试中丢分的比重却很大 。
3.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停留在盲目、浅层次阶段;4.诵读形式单调,不够丰富灵活 。
针对目前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诵读的现状,迫切需要改进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以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提高诵读的效率 。
第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 让学生在感悟和理解诗词内容,体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进行诵读,避免机械记忆,降低诵读的难度 。
(二)进行诵读技巧指导,以提高诵读的兴趣 。
例如:发音、停顿、重音、语气等,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古诗词韵律和节奏方面的常识(如:平仄和用韵等),从而让学生在诵读中做到有的放矢 , 提高诵读的效率 。
(三)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读活动 。
课内的朗读形式力求做到丰富多样:如范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接力读等等;另外诵读方式可灵活一些,如同桌赛、男女赛、轮换背、接龙背、问答背等,这样无形中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
同时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时间要有保证,每周的早读前15分钟,每节课前三分钟都是诵读的良机 。
第二,丰富课外的诵读活动,如开展诗歌朗诵会、经典诗句默写、写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和自信心 。
在课堂教学的引领和日常练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课,给学生展示诵读古诗文的机会 。
1.各班级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或用诗文,或用诗画 , 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丰富橱窗内容,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等等 。
(1)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 , 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 , 课代表在课前三分钟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 。
(2)板报介绍,提供资料 。
在每期的班级板报中 , 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资料和诗词赏析等 , 供学生阅读 。
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诗配画,配字等等,加深理解 , 提高诵读兴趣 。
2.经典诵读诗文选择范围:新课标规定的初中学段学生必读、必背篇目以及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唐诗、宋词、元曲、《论语》、《诗经》等 。
3.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次诗词朗诵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诵读的机会和平台,潜移默化中提高诵读的兴趣 。
4.古诗与练笔相结合,以诗促写 。
通过自创小诗 , 以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古诗,写“学古诗、背古诗”的感受,诗配画、画填诗 , 办与古诗词相关的专栏等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诵读兴趣 。
第三、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导引——诵读——拓展”的教学模式 。
(一)导引: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散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诵读: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情感的情况下,进一步指导诵读 。
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句子的同时 , 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品味语言的感情美 。
同时要丰富诵读的技巧,一般有以下方法:1.表演背诵 。
把演讲的技巧运用于古诗词的诵读 , 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从而与作品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就会记得牢 。
2.摘记背诵 。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经典名句摘抄在一个笔记本上,有空时背一背,隔三差五复习一下,这样会记得牢固一些; 3.分类背诵 。
先把经典诗词分门别类 , 然后再背诵,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便于把握古诗词内容脉络,从而系统化,便于记诵 。
按照古诗中的春夏秋冬、离情别绪、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爱国等分类记诵 。
(三)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特别是课本内容相关的此作家的名句或名篇拓展,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促进诵读的同时 , 扩大了诵读的广度和深度 。
当然也可借助网络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在阅读鉴赏的基础上无形中促进课本古诗的诵读 。
此环节更重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在运用古诗词中,增强古诗词诵读的乐趣 。
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些歌曲歌词就是古诗词,可以在唱歌的同时诵读古诗词;还有平时口语中,善于感悟生活,自觉地运用古诗词,心情伤感时,见花开鸟鸣是就会发出“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的感慨;春游时,登上山顶,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等等 。
2.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运用古诗词 。
诵读古诗词就是要让古诗词...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关于古诗词的研究报告结题 报告 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通过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做指导,以及高考前适度专题训练,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的实践能力 。
整个课题研究过程遵循“诗歌鉴赏理论—实践—理论”的规律 。
通过教给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
通过诵读、实验、练习、创作等方法 , 适时、适地、适度地教给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 。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古典诗歌的积淀,综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
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组参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 中国古典诗词集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韵律美于一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诵读、去体会 。
两千年前 , 先哲孔子身体力行传播“诗教” 。
今天 , 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 。
从承载文化遗产这方面而言,古典诗歌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优势 。
特别是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
但目前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识仅限于读读背背,满足于名句默写能挣到分,并没有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内容和情感;目光也仅限于课内诗词,并没有广泛涉猎延伸到课外,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诗歌的鉴赏仅限于浅层次的感知,懵懂乱猜,没有掌握系统科学的方法 。
针对学生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急需教师“答疑解惑”“授之以渔”,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 。
由于古诗词作为古代的一种文学存在,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作为最精粹的汉语言文学,又包蕴有丰富的情感和表达手段,因此,学会赏析古典诗词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
对于教师来说,也时常会遇到费时费力地教,学生能力却难以提高的窘境 。
大多数教师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都会产生许多困惑,有自身文学素养的欠缺,有欣赏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体应用的困难,也有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教之乏术 。
学术界也缺少对中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具体指导,所以,在中学教学实际当中,确实有必要进行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 。
本课题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究解决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如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赏析、解题等学习方法),致力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 , 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
”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 , 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
《高考考纲》规定古诗词默写和欣赏是必考内容 。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本课题提供了直接的赏析方法理论指导 , 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 , 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研究中的参考 。
我校的常规活动“晨读暮诵”,为同学们朗读背诵古诗词提供了时间保障 。
学校每年都会有“中华经典颂”诗歌诵读比赛,为学生展示古诗词朗诵才华提供了舞台 。
进行这一课题研究 , 1.有助于帮助指导高中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 , 落实课标有关古诗词的学习要求;2.有助于帮助参与研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提高指导能力;3.有助于提高学生高考古诗词部分成绩;4.也有助于总结出普遍而具体的方法供其他教师和同学们作为参考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古诗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理论知识 , 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
3.在实践中探索研究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学习方法 。
4.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
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
研究方法、步骤及过程:结合教学实际,课题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
各个年级身体力行 , 进行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
1.开展活动 各年级根据各自年级的指定篇目开展古诗词背诵活动,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夯实了古诗词的积累,为感悟赏析打下了坚实基础 。
2.拓展练习 各年级本着课内总结方法,课外提高能力的原则,在课内学习的基上,适当进...
浅谈如何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 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 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
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备课一、深钻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内涵 。
教师备课时,只有深刻地领会一首诗歌的背景、意境,诗人对诗句中字、词的锤炼,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
1、破诗题,知诗人 。
古诗的内容短小精悍,题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 。
因此,大多古诗教学都应从破题入手,即: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 。
另外,有些古诗是诗人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些是诗人的触景生情,了解了诗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
2、把握诗歌的时代背景 。
诗歌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和所处环境密不可分 。
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此诗为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 。
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 。
元军元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时,他出示了此诗以明志节 。
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与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
3、抓字眼 。
理解了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就理解了诗意 , 体味到作者的感情 。
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 “孤帆远影碧空?。?唯见长江天际流 。
”只要抓住一个“孤”字 , 就能理解朋友远去 , 形单影只的孤独和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
4、同一类别的古诗可以进行比较赏析,积累 。
四年级教材中的送别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时可以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做一比较 , 我们会发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的“寒”“夜”“孤”“冰”等词,体现了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的凄凉与伤感;《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柳色“新”,用语清新明快,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这种比较,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诗歌赏析能力 , 也更利于积累 。
二、摒弃死教硬教法,以培养学生兴趣为重 。
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有大约60%的同学对古诗词有一定兴趣,大约30%的同学都是无兴趣,大约20%的同学有浓厚兴趣 。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背诵诗句,还在不求甚解的基础上死记诗意 ,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
从“课标”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可以看出,小学古诗教学主要的任务还是诵读和积累,在此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 因此我以为,小学生学习古诗是可以“不求甚解”或“不求深解”的,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不必要求深刻或者透彻,只要从总体上把握诗的感情或大致的场景即可,这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
我们应当摒弃过去古诗教学死教硬教法,以培养学生兴趣为重 。
但“不求甚解”并不排斥对古诗中关键性的重点词句的理解,相反,对重点词句,不能只是简单模糊地理解,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品味,只有准确地理解这一神来之笔,这个词才是鲜活灵动的,才具备了知识迁移的功能 , 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严谨的创作作风以及母语文化的迷人魅力 , 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
事实上,随着学生知识和阅历的增长,他们对很多知识会获得一种自然而然的理解,对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更重要 。
三、注重开放灵活的课堂设计1、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 在读中培养语感 ,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 , 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
在教学过程中 , 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 。
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 , 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 , 读出感情,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配乐读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读的乐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
2、创设情景,加深感受 (1)画一画 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 , 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
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晓》,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引导学生作画,学生越画兴趣越浓 , 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
(2)演一演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 。
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这不是静止的,也不是一瞥即逝的 , 而是持续的活动,它生动的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充满了童趣 。
教学时,可以演一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 。
再比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也可采用演课本剧的形式再现诗中情景,这样,学生对诗意的体会更深入 。
3、引导想象,丰富体验 让学生闭上双眼,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里呈现一幕幕古诗所表现的情景 。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的脑海里会播放不...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外古诗20首1、《诗经·采薇》 2、《春夜喜雨》 3、《黄鹤楼》 4、《行路难》 5、《使至塞上》 6、《天净沙·秋思》 7、《天净沙·秋》 8、《雁门太守行》 9、《春望》 10、《月夜》 11、《菊花》 12、《己亥杂诗》 13、《春夜落城闻笛》 14、《新雷》 15、《山居秋暝》 16、《卜算子·咏梅》 17、《送友人》 1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9、《赠花卿》 2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标中对于古诗文的目标是怎么定位的】--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