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古文赏析 醉翁亭记原文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 , 林壑(hè)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酿泉也 。峰回路转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饮少辄(zhé)醉 , 而年又最高 ,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 晦明变化者 , 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水落而石出者 , 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 , 暮而归 , 四时之景不同 , 而乐亦无穷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 , 行者休于树 , 前者呼 , 后者应 , 伛(yǔ)偻(lǚ)提携 , 往来而不绝者 , 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 , 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 , 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sù) , 杂然而前陈者 , 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 , 非丝非竹 , 射者中 , 弈者胜 , 觥(gōng)筹交错 , 起坐而喧哗者 , 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 , 颓然乎其间者 , 太守醉也 。
已而夕阳在山 , 人影散乱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 , 鸣声上下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 醒能述以文者 , 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译文】
环绕滁州的 , 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 , 森林沟壑更美 。一眼望去郁郁葱葱 , 幽深秀丽的 , 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 渐渐听到水声潺潺 , 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 , 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 , 沿着山路拐弯 , 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 , 飞架在泉上 , 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是自号“醉翁”的那个太守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 , 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 , 所以自号“醉翁” 。其实 , 醉翁的意图并不在喝酒 , 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 , 是领会在心里而又寄托在酒中的 。
有时太阳升起 , 山林中云气散尽;浮云归来 , 岩洞里暮色苍茫 。黑暗与光明交替变化的 , 那是山中的黎明与黄昏 。野花怒放发出清香 , 树木茂盛深秀成荫 , 风高霜白 , 水落石出 , 那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 , 黄昏归来 , 四季的风光不同 , 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
至于背扛肩挑的人在路边欢唱 , 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 前面的招呼 , 后面的答应 , 老老少少往返不断的 , 那是滁州百姓来这里游玩 。到溪边钓鱼 , 溪水深因此鱼也肥;用酿泉造酒 , 泉水清因此酒也香 , 还有野味蔬果 , 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 , 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饮酣畅的乐趣 , 不在于琴弦箫管;投射的中了 , 下棋的胜了 , 只见酒杯和筹码交错杂陈 , 人们站起坐下大声喧闹 , 那是宾客们乐极了 。这时 , 有个苍颜白发的老人 , 昏昏然地坐在人们中间 , 那是太守醉了 。
不久 , 太阳下山了 。只见人影散乱 , 那是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逐渐阴暗起来 , 阵阵鸟鸣声忽上忽下 , 那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 , 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 , 却不知道太守是把能使人们快乐作为快乐的啊 。在酣醉的时候能与人们一起快乐 , 酒醒之后又能写文章叙述这些事情的 , 那是太守 。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啊 。


【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 , 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 , 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 , 到这年的八月 , 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 , 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 , 落去朝职 , 贬放滁州 。《醉翁亭记》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 , 发展生产 , 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 , 年丰物阜 , 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 , 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 , 奸邪当道 , 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 , 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 , 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 , 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 , 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
【作者介绍】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 和诗人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 , 号醉翁 , 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 , 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 , 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 有琴一张 , 有棋一局 , 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 , 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 , 老于此五物之间 , 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 , 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
仁宗天圣八年(1030) , 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 , 任谏官 。为人耿直 , 敢于谏诤 , 在开明派范仲淹和守旧派吕夷简的斗争中 , 站在范仲淹一边 , 受到排挤、打击 , 屡遭贬官 。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重视人才培养 , 积极推行诗文革新主张 , 提倡效法韩愈 , 在散文、诗、词等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他的散文具有说理明白、平易流畅、委曲婉转、情文并茂的独特风格 。他的《六一诗话》 , 开创了诗话这一文学形式 。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等 。
【文章中心思想】
全文以“乐”字贯穿 , 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 , 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
【文章成语】
本文出自的成语有:
【觥筹交错】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宴饮尽欢 。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 , 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 , 出现新的转机 。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饮少辄醉 , 而年又最高 ,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 , 而在别的方面 。
【水落石出】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水落而石出者 , 山间之四时也 。」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 。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
【山肴野蔌】 亦作「山肴野湋」 。野味和野菜 。


【文章赏析】
赏析一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 , 提到他 , 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 , 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 , 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这篇散文中 , 有景物的描写 , 人事的叙述 , 情感的抒发 , 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 。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 , 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 “环滁皆山也 , 其西南诸峰 , 林壑优美 , 望之蔚然而深透者 , 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 , 酿泉也 。峰回路转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醉翁亭也 。” 这儿的山 , 没有嶙峋怪石 , 没有岩绝壁 , 这儿的水 , 不是惊心动魄之水 。山 , 逶迤起伏 , 布满了茂盛的绿荫 , 幽深秀丽 , 静静地绵延环绕;水 , 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 , 潺潺而下 , 泠泠悦耳;还有一亭 , 四角翘起 , 像鸟一般 , 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 , 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 。《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 , 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 , 产生了愉悦的感受 。
另一段景物描写 , 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 晦明变化者 , 山间之朝幕也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水落而石出者 , 山间之四时也 。”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 , 傍晚聚扰来的烟云 , 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 , 夏季苍翠的绿树 , 秋季洁白的霜色 , 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 。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 , 淡雅自然 。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 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饮少辄醉 , 而年又最高 , 故自号曰醉翁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 , 行者休于树 , 前者呼 , 后者应 , 伛偻提携 , 往来而不绝者 , 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 , 溪深而鱼肥 , 酿泉为酒 , 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 杂然而前陈者 , 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 , 非丝非竹 , 射者中 , 弈者胜 , 觥筹交错 , 起坐而喧哗者 , 众宾欢也 , 苍颜白发 , 颓然乎其间者 , 太守醉也 。” “已而 , 夕阳在山 , 人影散乱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 , 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 , 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 , 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
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 , 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 , 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 , 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 , 不禁心旷神怡 , 宽辱皆忘 , 一切人世间的荣辱 , 烦恼都置之脑后 , 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 , 尽兴畅饮 。结果 , 周围歌声缭绕 , 人们起坐喧哗 , 而他却“颓然乎其间” , 醉态可掬 , 欲起而不能了 , 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欧阳修通过景物的描写 , 人事的叙述 , 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 。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 , 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 “山水之乐 , 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 , 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 。从天圣八年(1030) , 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 他上下往返 , 尽心竭力 , 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 , 终于遭到群邪所忌 , 革官贬滴 。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 , 而在贬于滁州之后 , 却有了可喜的政绩 , 这对于奔波劳碌 , 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 , 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 , 给了他极大的抚慰 , 而眼前的山水 , 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 , 他陶醉了 , 但不是醉于酒 , 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 , 安详的生活 。
这儿 , 禽鸟因山林而乐 , 人们因太守游而乐 , 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 , 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 , 身心愉快 , 舒适安闲 , 不由便醺醺然了 。欧阳修苍颜白发 , 颓然坐于众之间 , 眼睛微闭 , 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 , 人是欢欣的 , 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 , 陶醉了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 , 旷达自放 , 摆脱宦海浮沉 , 人世纷扰 , 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 , 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 , 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 。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 , 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 , 淡雅而自然 , 婉转而流畅 。


赏析二
诗情画意 , 秀丽多姿 ——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 , 别具清丽格调 ,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
优美的意境 。好的散文应为诗 , 要创造优美的意境 。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 , 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 。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 , 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 以悦目而致赏心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 , “醉”中之乐 , 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 。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放情林木 , 醉意山水 , 这是作者的真意 。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 , 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 , 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 , 意与境的相谐 。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 , 描绘散文境界的 。
其一 , 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者笔下 , 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 , 有泉 , 有林 , 有亭 , 然而 , 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 , 而是交织一体 , 既各尽其美 , 又多样统一 。“蔚然而深秀”的琅山 , 风光秀奇 , 迤逦连绵 , 苍翠欲滴 。群山作为背景 , 一泉环绕而过 。林深路曲 , 泉流弯旋 , 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 , 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 , 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 , 则别含另一番风光 。这样 , 无山 , 则酿泉不美;无泉 , 则青山孤峙 。无亭 , 则山泉失色;有泉 , 则亭台增趣 。山与泉相依 , 泉与亭相衬 , 一幅画中山水亭台 , 一应俱全 , 且辉映生色 , 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
其二 , 朝暮变化之美 。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 晦明变化者 , 山间之朝暮也” 。日上东山 , 阳光奔泻大地 。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 , 经日光一照 , 雾释露消 , 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 。而到了傍晚 , 日下西山 , 暮霭遍地 , 岩石穴壑一片昏暗 。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由于早晚不同 , 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 。早晨有宁静之状 , 清新之息 , 傍晚则有昏暗之象 , 薄暮之气 。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 , 笔触如丝 , 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
其三 , 四季变幻之美 。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 , 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 , 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 , 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水落而石出者 , 山间之四时也” , 确是传神笔致 。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 。芳草萋萋 , 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 , 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 , 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 , 草木凋零是冬景 。随四季变换 , 景物自有不同 , 各有其境界在 , 出现了四幅扇面 , 变化有致 , 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同时 , 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 , 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
其四 , 动静对比之美 。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 , 一样景物 , 一种笔致 , 一式情态 , 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 。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 , 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 , 山色苍郁悦目 , 泉声琮琮动听 , 相映成趣 。“树林阴翳 , 鸣声上下” , 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 , 相得益彰 。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已而夕阳在山 , 人影散乱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 , 人影移散 , 纷纷暮归是其动 。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 。最后 ,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负者歌于途 , 行者休于树” , 有唱有憩 , 有动有静 。“觥筹交错 , 起坐而喧哗者 , 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 , 颓然乎其间者 , 太守醉也” 。以众宾喧哗之动 , 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 , 生趣盎然 。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 , 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 , 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 , 各具情致 。
精巧的结构 。散文 , 顾名思义 , 要散 , 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 , 要做到散中有神 , 散而不乱 。《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 , 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
金线串珠 。《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 , 时而水流泻进画幅 , 时而人情喧于纸上 , 看似散 , 其实一点儿也不乱 。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 。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 , 醉中之“乐” 。正因为如此 , 文章的起、承、转、合 , 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 。写山水 , 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 , 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 , 野肴铺席 , 觥筹交错 , 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 , 飞荡林间 , 是显示“禽鸟之乐” , 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欢于万物 , 乐在其中 , 全文因景生乐 , 因乐而抒情 , 这样 , 行文走笔 , 一路写出 , 围绕个“乐”而展开 , 就不是断片的杂碎 , 而是统一的整体 , 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 , 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 。也正因为有聚光点 , 有主骨架 , 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 , 显得运笔从容 , 左右逢源 , 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 , 增添了散文的生机 , 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
曲径通幽 。《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 , 有亭翼然 。”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 。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 , 五光十色的琅风貌 , 可谓匠心默运 , 苦意经营 。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 , 颇下一番心思 , 他不是径直言之 , 而是曲折写来 。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 , “环滁皆山” , 一层;“西南诸峰” , 一层;深秀“琅” , 一层;潺潺泉水 , 一层;“有亭翼然” , 一层 。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 , 平分秋色 , 而是层层烘染 , 步步进逼 。先用大镜头、长镜头 , 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 , 最后跳成特写 , 不平不直 , 九曲回肠 。先用概描 , 写滁州山景 , 大笔淋漓 。下一“尤”字 , 文章迭进 , 带出“西南诸峰” 。再着一“望”字 , 视线集中琅 。用毕视觉 , 跟后就用听觉 , “水声潺潺” , 于是酿泉入画 。尔后 , 用一“回”字 , 着一“转”字 , 醉翁亭才赫然在目 , 进入卷面 。作者在用笔时 , 好像围野狩猎 , 逐渐圈小区域 。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 , 而且通过层层烘托 , 突出了它的美 。如此描写 , 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 , 便使“文”不同凡响 。再如文章结尾处 , 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 , 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 。用禽鸟之乐 , 反衬众人之乐 , 再用众人之乐 , 反衬出太守之乐 。这样 , 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 , 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
呼应有方 。前有伏笔 , 后必照应;藏墨于首 , 显豁于尾 , 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 , 埋下伏笔 , 催人卒读 。直到文章刹尾处 , 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奏到首尾相照之效 。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 , 乐从山水来 , 太守乐就有了根据 。“苍颜白发 , 颓然乎其间者 , 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饮少辄醉 , 而年又最高” , 年事既高 , 又放情山水 , 太守醉就有了着落 。又如“夕阳在山 , 人影散乱” , 纷纷离去 , 是因为时令已晚 , 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 , 把这句话具体化了 。处处注意呼应照应 , 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 , 严谨周密 , 无懈可击 。
出色的语言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 , 格调清丽 , 遣词凝练 ,  音节铿锵 , 臻于炉火纯青之境 , 既有图画美 , 又有音乐美 。
首先 , 《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 , 含义丰富 。最突出的是 , 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 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 , 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 , 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 。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 , 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 , 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 , 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
其次 , 《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 , 晶莹润畅 。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 , 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 。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 , 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林、岩、晨气、暮霭 , 均是山间习见之物 , 以此下笔 , 切景切境 。同时 , “出”“开”联属 , “开”是“出”的后果 。“归”“暝”联属 , “归”是“暝”的前提 。动词的出神入化 , 互为因果 , 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 , 恍若在即 。又如写四季景物 , 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 , 以“香”言春 , 以“繁”状夏 , 以“洁”喻秋 , 以“水”写冬 , 无不情状俱到 , 精确熨贴 。再如“树木阴翳 , 鸣声上下” , 前句写色 , 后句传声 , 兼声兼色 , 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 。还如“有亭翼然” , 仅譬一喻 , 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 , 凌空欲飞 。
《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 , 为人们所传诵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写道:“欧公(按: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 。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 , 初说‘滁州四周山’ , 凡数十字;末后改定 , 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滤沏文词水分 , 浓缩语言容量 , 使之片言能明百意 , 只字足敌万语 , 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


再次 , 《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 , 铿锵悦耳 。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 , 又一贯通篇 , 毫无赘烦之弊 , 反有灵动之妙 , 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它虽是散文 , 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 , 散中有整 , 参差多变 。他安排了不少对句 , 使句式整饬工稳 。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
双句成对的 , 有“临溪而渔 , 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 , 泉香而酒洌” 。
【《醉翁亭记》古文赏析 醉翁亭记原文】作者虽受骈文影响 , 但非食而不化 , 乃是有所创造 , 融化到笔底 , 又自然天成 。不做作 , 不矫饰 。这样 , 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 , 倍感声声清朗 , 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 , 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 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 , 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 。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 。(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 ,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