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

1、蓝色经济 , 又称海洋经济 。
2、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 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 , 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 。
3、相关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来 , 我国蓝色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 。
4、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 , 经济总量迅速增加 , 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 , 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 。
5、这样的趋势和特点是带有普遍性的 , 同期 , 世界蓝色经济发展步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众多沿海国家和地区 , 蓝色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
6、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 , 2006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8408亿元 , 蓝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 。
7、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上升很快 , 2006年海洋产业增加值为8286亿元 , 相当于全国GDP的4% , 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
8、发展概况海洋渔业1992年以来 , 我国海洋渔获量一直居世界首位 , 当年海洋渔获量934万吨 , 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42万吨;2005年海洋渔获量已达2838万吨 , 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385万吨 , 海洋渔获量提高了3倍 , 海水养殖产量提高了5.7倍;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国海洋渔获量的比重已从26%上升到49% 。
9、2005年海洋渔业总产值达3258亿元 , 是1992年海洋渔业总产值的7倍 。
10、2、海洋交通运输业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已连续3年居世界首位 。
11、2005年我国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为6989万标箱 , 是1994年的17.4倍 , 继续保持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国的地位;海洋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7290万人次 , 是1994年的1.4倍 。
12、3、海洋船舶工业我国造船量已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三位;新承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0% , 居世界第二位 。
13、200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综合吨 , 是1996年的7.2倍;造船总产值1145亿元 , 是1996年的5.9倍;船舶出口达到1171万载重吨 。
14、造船完工量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 。
15、4、海盐业2005年我国海盐产量为2829万吨 , 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海盐和海洋化工业总产值433亿元 , 是1994年的9.5倍 。
16、5、海洋油气业2005年海洋原油产量3175万吨 , 是1994年的4.4倍;海洋天然气产量62.7亿 , 是1994年的16.7倍;海洋油气业总产值866.9亿元 , 是1994年的12倍 。
17、6、滨海旅游业2005年滨海旅游收入3942亿元 , 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147亿元 , 而1994年国际旅游收入只有321亿元 。
18、发展特点新的可开发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 。
19、近10年来 , 海洋科技突飞猛进 , 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 , 海洋已成为巨量财富源泉 , 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展现了新的曙光 。
20、一是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巨大 。
21、二是海洋新药物资源家族庞大 。
22、三是提取和开发利用深海基因资源前景广阔 。
23、据估计 , 深海基因资源的市场潜力可达30亿美元/年 。
24、四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乐观 。
25、随着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 , 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扩大 。
26、总之 , 20世纪最后10年 , 多学科联动的海洋科学发展 , 使新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 , 由此 , 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为基本特征的“海洋世纪”的到来 。
27、蓝色经济产出快速增长 。
28、近10年特别是“九五”以来 , 我国蓝色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水平 。
29、“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年均15.7% 。
30、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仍高居首位 , 占总产值的51% , 年均增长18%;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 , 年均增长达到32.3% , 产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货物运输量持续稳定增加 , 占蓝色经济总产值比重位居第二 , 为18% 。
31、另外 , 海洋旅游业因统计口径问题 , 仅是国际旅游收入项 , 已经超过600多亿元 , 占蓝色经济总产值的15% , 位居第三 , 而尚未统计在内的国内滨海旅游收入至少还有约1000亿元 。
32、因此 , 滨海旅游业实际上已经位居第二 , 并正在展现其强劲的发展后劲 。
33、预计 , 滨海旅游业将迅速成长为我国蓝色经济的支柱产业之首 。
34、海洋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
35、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经过有意识的计划调整 , 产业内部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 。
36、从“八五”末期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48∶14∶38到“九五”末的50∶17∶33 。
37、最明显的变化是 , 第二产业得到发展 , 第三产业升中有降 , 但整体经济实力未减 。
38、海洋劳动就业队伍扩大 。
39、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海洋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 。
40、“九五”期间 , 海洋产业全职劳动就业增加了近40万人 。
41、在海洋三次产业中的分布也与产业结构相一致 , 海洋第一产业吸纳了将近70%的就业人口 , 以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海洋第二产业 , 劳动就业率较低 , 但劳动生产率最高 。
42、尽管海洋直接劳动就业统计数字只有400多万人 , 但海洋产业还提供了约1000万人的季节性或非全职工作机会 。
43、而且 , 目前我国的统计口径只统计直接的行业劳动就业 , 而国际组织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评价海洋就业贡献的统计范围非常宽泛 , 美国把临海、与海洋开发利用相关联的生存人口都计入海洋提供的生存机会之中 , 这样 , 海洋对其国家的劳动就业就显得极为重要 。
44、海洋高新技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 。
45、20世纪60年代以来 , 与海洋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同步发展起来的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科技含量的海洋高技术产业 , 海洋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带动了海洋产业群的扩展壮大 。
46、1996年海洋高技术作为第八个领域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863计划) 。
47、到1998年 , 我国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实现500多亿元 。
48、目前 , 我国的海洋高技术主要包括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及其产业、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水养殖业、海洋监测技术及海洋仪器制造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 。
49、海洋产业成为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
50、90年代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 , 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
51、海洋开发已然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跨世纪的地区发展战略 , 蓝色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 。
52、从2000年情况看 , 海洋产业增加值3000多亿元 , 占沿海省区市GDP总量5.5万亿元的6.88% 。
53、蓝色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排列依次为广东、山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海南、广西、河北 。
54、最高的广东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超过750亿元 。
55、蓝色经济发展处于成长阶段 。
56、在世界范围内 , 我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 , 但还远不是蓝色经济强国 。
57、我国海岸线总长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之比小于0.3 , 低于世界沿海国家的平均水平0.96;海岸系数(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0.00188 , 居世界第94位 。
58、我国海洋资源绝对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线长度、大陆架面积、200海里水域面积、海港分布密度 。
59、海洋资源绝对量在世界范围内排位较前 , 是优势资源 , 但是 , 海洋资源的人均量很低 。
60、此外 , 我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成长期 , 产业结构正从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 。
61、蓝色经济区概念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基于经济、科技、社会和开放的陆海一体区域及系统创新体系 , 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兴产业形成有着广泛的影响 。
62、蓝色经济区集陆海于一体 , 并与国内外创新资源、信息网络对接 , 缩短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距离 , 造就了新型的经济形态和集群带发展空间 。
63、同时 , 通过产业带、创新域和生态链的整合互动 , 将区域内各个城市或经济实体有机地连接起来 , 形成蓝色经济区及其产业布局 , 展现了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式 。
64、蓝色经济区 , 不仅是一个涉海经济的空间概念 , 还是一个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和陆海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
65、它通过制定陆海一体产业发展规划 , 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 , 使沿海和腹地经济优势互补 , 互为依托 , 实现共同发展 。
【蓝色经济】66、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空间和创新域 , 蓝色经济区具有集聚性、关联性、独立性和辐射性四大基本特征 。
67、而传统的陆海经济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忽略了其内在的基本特征 , 就使得其在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设计方面被人为地分割了 。
68、意义蓝色经济区实际上就是一个以系统创新为支撑 , 产业经济发展为基础 , 将更多的海洋资源 , 通过陆上科技资源、创新平台、工业制造、物流运输、投资体系等鼎立支持和有效开发利用 , 努力实现陆海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空间规模的最大化的泛海经济区 。
69、”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