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对人体原来有这些好处 藏香的功效与作用


【藏香对人体原来有这些好处 藏香的功效与作用】 “香”字《说文解字》释曰:芳也 。从黍从甘 。《春秋传》曰:“黍稷馨香 。”凡香之属皆从香 。中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 。早在先秦时期 , 古人就用“香”祭祀祖先 , 我们从《诗经》的一些篇目中可以考证 。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诗经·国风·召南·采蘩》
蘩(fán):白蒿 。生彼泽中 , 叶似嫩艾 , 茎或赤或白 , 根茎可食 , 古代常用来祭祀 。
后来随着道教产生 , 佛教的传入 , 人所崇拜、乞求的对象从祖先扩大到了诸多神灵 , “香”开始普遍用于宗教活动 。
“水磨藏香”与“不杀生”之水
西藏地区信奉的藏传佛教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 , 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 。据有关典籍记载:“密宗行者以香供养三宝、本尊护法福田物 , 使诸佛菩萨、本尊护法心生欢喜而时时护临…… 。”
位于拉萨以西140公里处的尼木县吞巴乡生产藏香的历史最悠久 , 是西藏最大的藏香生产基地 , 被誉为“水磨藏香”之源 。
“水磨藏香”发明者是吐番王朝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617—650)时期的御前大臣吞弥·桑布扎 。他荣归故里后看到乡亲们生活困苦 , 遂利用当地紧邻雅鲁藏布江水源充足之便 , 发明了一种木制水车 , 这便是“水磨藏香”之动力源泉 。后又担心水车运转会伤及水中生灵 , 于是便在雅鲁藏布江河口处立下一块“江中鱼儿不得入此河”的石碑 , 令人拍手称奇的是 , 此后河流中果然就没有任何鱼虾活物了 。由于吞巴河中流淌的是“不杀生之水” , 遂被当地人称之为“圣水” 。
以吞巴河水为动力的水车
尼木乡如今共有三位藏香制作传承人 , 我们所采访的多吉次仁是住在吞巴乡吞达村二组的一位国家级传承人 。
2008年 , 吞巴乡藏香(也就是尼木藏香)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这也使得次仁成为该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 。
次仁从13岁起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尼木藏香的制作技艺 。这么多年来 , 靠着这门手艺 , 家里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尼木藏香国家级传承人多吉次仁
2008年 , 尼木县吞巴乡藏香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 , 尼木吞巴藏香申请成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2014年 , 国家文化部授予尼木县吞巴乡“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藏香制作”;2015年 ,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化厅授予尼木县吞巴乡“西藏自治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藏香制作”…..
“沉水良材食柏珍”——由料成香
制作藏香的过程并无特殊 , 就如同我们家常制作面点时揉面、塑形 , 只不过原料是柏木泥和各种药性相辅的药材 , 形状是香条 。
在这儿值得一提的是 , 尼木乡其实有不少会配制香药的村民 , 每一家的配方根据功用和传承的不同 , 都会存有差异 , 且密不外传 。
▼ 配药
次仁正在配药
根据藏医的理论 , 尼木藏香原料以柏木为主料 , 年份越高越佳 , 辅以檀木、丁香、诃子、藏蔻、郁金、香草、松香、地衣、土木香、余甘子、雪莲花、红景天、麝香、藏红花等香料 , 珍珠、玛瑙、绿松石等矿物 。
所用材料查阅《本草纲目》可知其药用功效 , 如:
土木香(根)辛、温、无毒 。主治中气不省(闭目不语 , 状如中风)等 。
松香(根)甘、温、无毒 。主治心腹痛满 , 脾积郁 , 肾虚齿痛 , 面痣风疮 , 脚气浮膝等 。
丁香(根)辛、苦、寒、无毒 。主治颠狂症、痘毒攻心等 。
小贴士:并非用到香料种类越多的藏香就越好 , 而是要看其中所用香料的种类 。药性相辅相成 , 才能有益身体康健 。
▼ 混合研磨
混合药材
研磨药材
将调配好的各种配料混合后放于石臼中 , 用石杵磨成细粉 。
这步说来容易 , 实则不然 。当地的藏香是纯手工制作绝不用机器 ,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 , 完全依靠人力将药材碾碎至极细(王守义十三香那么细) , 需要十足的力道 , 与十分的耐心 。
一旦这一步的药粉细腻程度达不到 , 下一步的成形就会受到影响 。
▼加水揉搓成团
水磨正在磨柏木泥
柏木泥砖
加水混合 , 揉至成团
之前早就磨好的柏木泥与各种香料粉末一起加入吞巴的“圣水” , 混合搓揉 。
这一步的重点是粉与水的比例一定要均匀 , 太干、太湿都会影响下一步的成形 。这就需要手艺人凭直觉严格把控 , 没个几年经验是无法做到的 。
▼ 牛角成形
牛角挤香
成形的香条
牛角工具据说也是从吞弥·桑布扎时期传承下来的 , 所用到的就是随处可见的牛角 。
用香勺从中间掏出一个洞 。洞的宽度、深度必须得适合使用者的拇指 , 这样一来就能通过这个小洞把揉搓好的香泥挤出来了 。
别看次仁做起来非常轻松 , 但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 次仁告诉我们他和父亲学了3年才能熟练操作 。我们所看到的这简单的“一挤成形”的操作 , 其实正是尼木藏香被一代一代传承的技艺 。
▼ 晾干切分 , 缠绕成捆
香勺、牛角与切分工具

红线缠绕成捆
将成形的香条置于阳光下充分晾晒至干爽 , 再用切尺分成合适的长度 , 藏香就算制作成功了 。
最后 , 为了售卖或者储存方便 , 将晾好的藏香用红线缠绕成捆 。
在中国民间 , 红色往往象征着辟邪、喜庆 , 在这里用红线缠绕藏香 , 同样有这样的讲究 。包扎捆绑的同时也相当于加持 , 一旦缠了线就不能被玷污 。
“贪作馨香忘却身”——闻香
清风朗月下 , 竹影婆娑
一方禅堂掩映其中
沐浴净身 , 
燃一柱清香 , 
盘坐蒲团之上 , 
于烟气氤氲中 , 思凡尘之外 。
香炉中升起袅袅青烟
《维摩经》云:“我土如来无文字说 , 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 。菩萨各各坐香树下 , 闻斯妙香 , 即获一切德藏三昧 , 得是三昧者 , 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
人们常说 , 量大就容易不精 , 但对于尼木藏香的制作来说却是不适用的 。因为对他们来说这虽然是一种谋生渠道 , 但同样也是信仰虔诚之心的体现 。全程手工 , 一丝不苟 , 用心制香 , 不仅是为了增加收入 , 更重要的是 , 这些老乡们要把最好的“香”献给自己的神明 。
对于我们来说 , 不管是打坐还是日常 , 每日焚香一柱 , 以香携药 , 通经络 , 入脏腑 , 不仅可以解除如今浮躁社会下人心 , 寻得内心静谧 , 还能健脾化湿、祛秽安神 , 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 , 达到身心平和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