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考古发现 宋六陵考古

金陵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几任
皇帝修筑的皇家陵园,区别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敬寿
皇帝拓跋余、景穆皇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以及后妃、诸王、功臣、勋戚等 。据魏书详细记载,金陵安葬共计有皇帝六位(其中不包括敬寿皇帝拓跋余、景穆皇帝拓跋晃、归纳为诸王系列),
皇后十人,诸王七人、功臣勋戚十九人,共计四十二人 。不知出于何种
真相,埋葬如此众多人数的金陵在史籍中没留下任何具体的
地理位置和陵制的记载 。
魏书只是朦胧其辞地提到金陵有三种称谓:云中金陵、盛乐金陵、金陵 。《魏书.礼志》记载如下:太宗拓跋嗣“又于云中、盛乐、金陵三所,各立太庙,四时祀官侍祀”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的确定北魏金陵有三处 。那么这三处金陵到底在哪里?
关于金陵的陵制,从已知的保
太后窦氏、桓王皇后祁氏、
文明
太后冯氏所埋葬的浑源崞山、大同孤山、大同方山来看,其陵寝都在群山之巅,冢头峻绝如山,故而研究北魏
古代学者们统一认定北魏皇家陵制为山陵 。
盛乐金陵
北魏故都盛乐即今天内
蒙古和林格尔北土城子,位于
宝宝河(古称金河)下游,《古丰识略》称它为“天瑞泊”,和林格尔旧志称它为“金河泊”,总之是土默川(敕勒川)平原上的河泊地,屡遭金河洪水浸袭,所以不可能选择地下水位较高的泽乡建筑金陵 。
盛乐金陵应该在盛乐
古城东北约15公里的塔尔梁(和林格尔县灯笼素乡) 。据和林格尔县旧志记载:在本县土岗重叠的神山之北,有塔尔梁,或(盛乐)金陵古迹 。梁上有古塔一座,石兽五蹲,附近有古松数十株;相传其树不能悉数,树下有聚宝盆 。魏太祖营梓宫(陵园)木尽生成林 。现今古塔、石兽及巨松犹在 。据《山西志辑要》载:“托里岗(称金陵)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南百里”,而塔尔梁北距呼和浩特正好百里左右 。
塔尔梁南枕神山,北望阴山(大青山),俯瞰敕勒川(土默川),气魄雄伟磅礴,正符合建陵要求 。况且,塔尔梁位于陪都盛乐之东,新都平城(大同)之西,便于后世
帝王祭礼 。选塔尔梁筑金陵亦在情理之中 。其次,在塔尔梁东约20公里的西沟门村是后魏参合县故地,《绥远通志稿》载,魏主诞生埋胞榆树成林者 。这就是说道武帝拓跋珪就出生在这里 。道武帝在自己的出生地附近为母建陵,为自己建陵也顺理成章 。
另据《魏书》载,天兴元年(公元398年)秋七月,道武帝从盛乐迁都平城后,始建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先葬其母贺氏,献明皇后于盛乐金陵) 。永兴二年(公元410年)葬魏太祖道武皇帝于盛乐之金陵 。所以笔者认为塔尔梁即盛乐金陵之所在处 。
云中金陵
云中金陵笔者认为在云中郡治以东约40公里、盛乐古城以西约20公里、云中旧宫(和林格尔县州窑村,明元帝拓跋嗣的出生地)以南约15公里处的东营子村西,有
古墓群,蒙古名曰“当郎陶力盖” 。位于和林格尔县西摩天岭山脚下,由七座
古墓组成,当地人称它为七星堆 。有汉墓之说,亦有北魏金陵之说 。
七座墓的大致分布为:第一排三座,东西走向;第二排一座;第三排三座,东西走向 。墓与墓之间的距离约20米,排与排之间的距离约50米 。六十年代,东营子村民在墓地东北侧挖大井时,挖出一墓穴甬道,甬道系砖砌成,南北走向,甬道深约1.7米,宽约1.3米,步入约2米,东西两侧各有一小室 。小室后壁有一土台,台上有陶制祭器,台下有零星尸骨、铜甲、铁矛等物 。
各墓的地上部分系土冢,高约6~7米 。从墓的气魄和规模看,显然是皇室帝王陵,绝非普通官宦或豪绅人家之墓葬 。根据地理位置来看,极有可能是云中金陵 。
善无金陵
九十年代初期,右玉县
博物馆长胡生伯伯(笔者与其子为同窗皆为
文物
考古专业,胡生伯伯已故)在一次野外考察中,发现阴山山脉西马头山顶有很大的人工土丘,大约有二十多座,在土丘周围有北魏遗留的大量陶片、瓦片,便联想到了北魏金陵 。便上报雁北地区
文物工作站,时任站长的张畅耕教授伙同
北京
大学宿白教授组成了考察组,到右玉进行详细的勘探、考察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有可能是北魏金陵 。
右玉与和林格尔仅仅为一墙(
长城)之隔,在北魏同属京畿地区,而且距都城大同均不足二百里 。山峻如龙盘,风水极好,想当年更是草木葱笼繁茂,是理想的选陵之地,金陵选址于此也是情理之中了 。
固然了,就北魏金陵笔者也是谈一点不成熟的、自己的观点,算是抛砖引玉,总之,三处金陵的具体位置,总有一天会发现的,会大白于天下的 。
【江苏考古发现 宋六陵考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