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传给刘禅

蜀汉章武二年八月,刘备在夷陵兵败后孤身一人,在蜀汉别督傅肜的帮助下逃回白帝城,最终在白帝城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古代小编一起往下看 。
纵观整个古代,这种托孤之举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仅西汉一朝,无休止的托孤便造就了西汉外戚和宦官轮番干政的局面,然而这也是迫不得已之举,刘备晚年得子,刘禅即位时年仅十六岁,不过是一个稍微大些的孩子,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很容易像刘表之子刘综那样被当地豪强彻底架空 。
因此在三国这个混乱的年代,托孤这样的事情非常寻常,《三国志》记载魏文帝曹丕死时: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 。再如江东小霸王孙策在死之前招张昭托以后事:“中原正在大乱之中,凭我们吴、越的兵众,三江的险固,足以观其虎斗成败 。你们要好好辅佐我弟弟!”
而刘禅显然比起曹叡与孙权而言便听话多了,孙权前半身都深陷在与张昭周瑜的政治斗争中,曹叡则一上任便把宣帝王司马懿赶回家‘休息’,多年后才重新启用,而刘禅似乎并不打算与诸葛亮争夺权力,反而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丝毫没有要和诸葛亮争夺权力的意思 。
直到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刘禅才被迫接过权柄,自主蜀国朝政,经常有后人言,刘禅即位,是刘备一生最大的错误,甚至有‘扶不起的阿斗’这样的言论,本来不然 。刘备逝世时,刘备的小儿子刘理才八岁,二儿子刘永虽然没有确切的年龄,但刘永和刘理都是穆皇后所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孙夫人孙尚香,考虑到穆皇后嫁给刘备的时间偏晚,因此刘永的年龄应该也不大,看不出脾性与学识 。
所以当时的情形来看,唯一年长一些的刘禅是刘备唯一的选择,毕竟刘备虽然和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但是想必刘备还是希望汉室江山掌握在刘氏手中的,因此这句话很可能只是客套话,还是年长一些的刘禅比较靠谱 。
诸葛亮晚年干过三桩事闻名于世,第一是《出师表》,南宋文人谢枋在他的《文章轨范》中提到“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第二是平定南蛮,第三是出师北伐 。本来这三桩事,刘禅都是直接参与者之一,如诸葛亮奏《出师表》时,就是奏给刘禅听的,那诸葛亮平定南蛮和出师北伐又和刘禅有什么关联呢??
刘禅在成都进展农业 。
刘禅似乎天生不是一个皇帝,可能和他儿时与刘备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关,刘禅更在意的是百姓的生活,从建兴二年,公元224年春开始,刘禅便致力进展蜀地的农业生产,停止征战,得以让蜀地的百姓能够休保养息,《三国志·吴书》中记载吴国官员薛珝评价到刘禅治理下的蜀国: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 。且诸葛亮也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
这足以见得,不论其他的,起码刘禅是具备一定的治国能力的,并且性情温和,比起同时代的东吴的孙皓,曹魏的曹芳相比,刘禅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千古明君,但唯独刘禅被世人黑了近千年 。这当然也是有真相的,说回‘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评价的并无问题,因为这句话评价的刘禅是已经成为了曹魏安乐公的刘禅,是那个能说出惊世之言:‘此间乐,不思蜀 。’的刘禅是那个能在司马昭面前写下‘中山寨’作为自己匾额的刘禅 。‘此间乐,不思蜀 。’或许大家能理解,而这个‘中山寨’的意思是‘在山中’的倒过来,寓意刘禅只有归隐山林、安度晚年野望,请求司马昭不要为难他 。
【刘备为什么传给刘禅】实际上这时候依旧有不少蜀汉老臣心向刘禅,如郤正指点刘禅:“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但刘禅似乎并不在意,当司马昭问道:“何乃似郤正语邪!”时,刘禅甚至会震惊的回答说:“诚如尊命 。”
足以见得,此时的刘禅早已没有了治理蜀国时的心思,反而十分顺从于司马昭,要知道刘禅之父刘备为了复兴汉室,菜叶网,耗尽半身才为刘禅留下这么一座宏伟的基业,刘禅尽管对复兴汉室,对当帝王无感,也不应该对刘备留下的基业如此不管不顾 。
因此,历朝历代的史学家才认为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让人厌恶的点在于他轻而易举的放弃了刘备留下来的基业,还不思复国,而不是因为刘禅没有能力,将蜀汉治理的很糟糕 。
但无论怎么,刘禅选择的这条路确实为刘禅和蜀地迎来了和平,蜀地的百姓因为刘禅的投降没有受到牵连,刘禅本人也在‘乐不思蜀’和‘中山寨’之后让司马昭彻底断绝了斩草除根的心思,直到公元271年,六十四岁的刘禅才在洛阳逝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