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 , 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 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 , 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 , 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 , 人口基数大 , 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 , 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 , 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世纪9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万人预计到1996—21年平均新增145万人 , 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 , 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 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 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 ,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 在短短几年内 ,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 , 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 , 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 , 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 , 23年212万 , 24年达到28万 , 25年将超过3万 , 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 , 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 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
2、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的对口就业安排过于依赖 。因为学校与一些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 每年都会安排一些优秀毕业大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去工作 , 以致于一些大学生对学校的工作安排形成依赖心理 , 不愿意到拥挤的人才市场去进行面试 , 导致自己迟迟无法实现就业 。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
4、大学生准备不足 , 生涯模糊 ,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 , 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 。一年级了解自我 , 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 , 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 , 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 , 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 , 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 , 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 , 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 , 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 , 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 , 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 , 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 。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 , 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 , 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 ,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 , 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 , 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这一问题的存在 , 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 , 形成巨大的落差 , 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 , 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