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的梦见老虎寓意什么 女人梦见到处躲避老虎是什么意思


最近,三星堆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轰动全国 。

热搜不断,微博讨论度高达11亿 。

近年,各种文物珍宝成了“网红” 。

从故宫及其周边文创的走红,到如今越来越多文物宝藏、考古发现的出圈,历经千年的文物,终于又“活”过来了 。

肉叔很高兴,能看到民众对历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

但肉叔又很着急 。

中华文化体系庞大,有不少辉煌的文明还未被大家全面认知 。

例如,世界现存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产:

敦煌 。

此刻在你脑海里,是不是只有一个词:莫高窟?

实际上,敦煌并不只有莫高窟 。

是时候换一种方式,带大家打开这座宝藏城市 。

《敦煌:生而传奇》

这里是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的必经地 。

它一度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汇流中心,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 。

这里有“春风不度玉门关”,有“西出阳关无故人” 。

还有活生生的“中国西部建筑艺术博物馆”,敦煌古城 。

正所谓:

敦,大也;煌,盛也 。

敦煌文明到底曾经有多灿烂辉煌?

仅靠被岁月侵蚀过的景观去展示,远远不够 。

于是,另辟蹊径的《敦煌:生而传奇》找到了全新的节目形态:

首部人物纪传体、剧情式纪录片 。

说白了,就是用人物来串联故事 。

什么人?

曾经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给你活生生地展示什么叫辉煌 。

肉叔接下来要说的这个男人,你可以先猜猜是谁:

东汉初始,王莽乱政被平定后,中原地区百废待兴 。

就在这个时候,被西汉王朝驱逐出的北匈奴,趁着乱政又开始作妖 。

他们企图重新控制西域,不断在河西一带疯狂试探 。

匈奴,一直是汉朝统治的大难题 。
【女的梦见老虎寓意什么 女人梦见到处躲避老虎是什么意思】
汉朝后来修筑了一条长城,想以此作为阻挡匈奴侵扰的界限 。

但即便如此,依然无法阻挡匈奴的来势汹汹 。

这样一来,此处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危机重重 。

在地理上,敦煌就如一道屏障 。

如果敦煌陷落,那汉朝江山也难以安定 。

公元73年,汉明帝派遣一支军队前往敦煌 。

而这支军队里有个人,将在此后激荡着西域的历史风云 。

不卖关子了,他就是班超 。

说来也神奇,姓班这一家都是牛人 。

父亲班彪是当时有名的文人,一心想要续写司马迁的《史记》 。

在他去世后,大儿子班固子承父业,继续修西汉的史实,最终写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鸿篇巨制《汉书》 。同时,妹妹班昭也为《汉书》做了不少贡献 。

虽然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可班超志不在此 。

看他的偶像就知道了——卫青、霍去病,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武将 。

然而,周围的同僚都不看好他 。

认为一个小小的史官居然还想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做梦吧 。

班超不服 。

这时候,正值汉明帝招募军士,增兵西域 。

于是胆识过人的班超决定放弃文吏,征战沙场 。

“投笔从戎”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

毕竟他作战经验不算丰富,上头本来给他增派了不少兵力 。

但班超很狂 。

他说:兵多无益,36个人就够了 。

36个士兵,全都是班超亲点,其中就包括副将甘英和知己德虎 。


初出茅庐的班超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 。

他认为,西域之务,单靠防御远远不够,要掌控大局 。

班超的考虑是有道理的 。

敦煌是要害之地 。

一旦失守,往小了说,整个河西走廊就会受到严重的军事威胁 。

往大了说,整个西域和中原的交通都要因此断绝,这对后续经商十分不利 。

于是班超想了个法子:

以邦交谋略,巩固实力 。

第一站,便是鄯善 。

鄯善是西域的一个小国,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 。

但班超自知此行不简单,堪比鸿门宴——表面上是鄯善国设宴款待汉朝使者,实则杀机四伏 。

副将甘英提醒,这或许是个陷阱 。

没想到,胸有成竹的班超说出了流传后世的名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果不其然 。

在宴会期间,匈奴伏兵已经在外面包抄,要取班超的人头 。

没有准备就前来应战的,是莽夫 。

显然班超早有应对策略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伏兵一一杀绝 。

还特意把人头还给广大王,也就比狠人多一点吧 。

这些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丝绸之路,一下子让西域人对汉朝改观不少 。

由此,也奠定了平定西域的基础 。

同时,班超也晋升成为当时西部戍边最高级别的将领之一 。

如果说班超只有勇无谋,那他还不足以成就大事业 。

在另一次战役中,充分体现了班超的雄才大略 。

劲敌贵霜帝国,拥有大量的人口和士兵,疆域也达到东汉的一半 。

占领着丝绸之路的要地,也开始想打西域的主意 。

贵霜王闫膏珍目中无人,对班超不太了解,于是就想试一试水 。

用什么方式?

和亲 。

当时中原的和亲政策有两个原则:

“要么我比你弱,或者说咱俩实力相当,我奈何不了你

要么你彻底服从我,我用和亲来安抚你,咱俩维持关系”

班超瞧不上贵霜,自然是拒绝和亲 。

但无疑,相当于下了一纸战书 。

可对于班超而言,敌众我寡,此战胜算不大 。

这次班超再一次发挥了他过人的军事谋略 。

他将中原地区的一些彪悍的罪犯集结起来,一路招兵买马,成立强队 。

但仍然势单力薄,不能硬碰硬 。

那怎么办?

借助地理优势,发起奇袭 。

敌方翻山越岭,又在沙漠中走那么多天,自然容易疲乏 。

这次兵分两路,一路埋伏在水源之地,切断粮草 。

一路在途经处蹲守,杀他个措不及防 。

“我们无须进攻,只要把他们引到这里,然后,关门打狗”

结果正如班超所料,他们以少敌众,赢下这场战役 。

班超却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把敌方首领放了 。

手下都不明白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班超解释:

“留他一命,我们就多了一个心悦诚服的强大盟友,岂不更有价值”

直到公元93年,历经20多年的政治联盟和军事震慑,班超平定西域,完成当初的宏愿 。

很快,班超的小目标又升级了——一路西行,探索世界 。

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与外界建立更深的联系 。

此行一万六千里,对当时而言,难度并不亚于今天人类登月 。

甘英之旅,横跨四个帝国,最远到达波斯湾,甚至地中海 。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近罗马帝国疆域 。

得益于这样的探索,让人们发现,中原之外,还有广阔的世界 。

于是 。

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财富和憧憬,各种文化汇集在敦煌 。

交流与融合,新的文明正在萌芽发育 。

有人的地方,就有征服和权谋 。

这片土地上,正在铸造新的传奇 。

《敦煌:生而传奇》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敦煌 。

以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平衡虚构和纪实,用情节和叙事张力,谱写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史诗 。

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了敦煌独特的气质,共同造就了它的辉煌 。

除了班超,还有各路英雄豪杰的心血 。

像仓慈太守 。

曹魏王朝时期,权利更迭让敦煌陷入混乱,百姓日子也苦 。

它开始失去曾经的辉煌地位 。

皇帝曹叡派遣仓慈到敦煌进行治理 。

仓慈到任后,大刀阔斧,誓要让敦煌焕然一新 。

只可惜上任几年后,他就去世了 。

《三国志》里这么评价他:吏民悲感如丧亲戚 。

他死了,官吏百姓就像亲人死了一样悲伤 。

从民不聊生,到百姓安居乐业,仓慈到底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敦煌还有一个名字,叫佛国 。

这跟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有着很大关系,佛教是她的信仰 。

那一尊尊神秘精美的大佛,究竟隐藏着那个时代多少辉煌?

晚唐,政局动乱,敦煌再次面临危机 。

好在有一位传奇僧人洪辩 。

在他的领导和主持下,敦煌译经不已,开窟不止 。

举世闻名的藏经洞,便是他的禅室 。

后来,战争四起,海上贸易兴起,敦煌被历史遗忘了 。

直到20世纪初,得益于道士王圆箓的偶然发现,敦煌莫高窟才得以重见天日 。

与此同时,窟中竟还有各种震惊世界的敦煌文书:

佛经典籍、法器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文书 。

这些文书里,又蕴含着怎样的奥秘?

肉叔不剧透,大家都去纪录片中寻找答案吧 。

关于敦煌的命运,《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一书中这么总结:

“莫高窟重现人间以来,一直被寄予难以负荷的民族情感 。她在一个‘错误的时代’被发现,在盛世和末世的转换之间,这些精美的洞窟和浩如烟海的文物,面临过动荡与浩劫 。”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最早发现敦煌莫高窟价值的,是外国人 。

更严重的是,里面不少精品,被当时文物保护意识薄弱的国人贱卖到国外 。

这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延续,无疑是一种伤害 。

所以陈寅恪曾经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

藏经洞的文物流失,无疑是一个警示 。

敦煌 。

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和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地 。

它粗犷、硬气,充满野性之美 。


而在这部充满西部浪漫美学的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碎片 。

他们身上有血性、有勇气、有远见 。

这群历史洪流下的人,推动了敦煌走向辉煌,是他们成就了敦煌的传奇基因 。

或许对于那时候的他们来说 。

这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 。

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将传承接力下去 。

说到底,看历史遗迹、看博物馆珍宝到底看什么?

不仅仅是用眼去看 。

更要用心去看 。

文物作为历史的载体,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它们的经历 。

那是无数个像你和我一样活生生的人,留下的生命痕迹 。

如同当下的我们,正被身边的一草一木默默记录 。

当我们在看文物的时候,文物也在看我们 。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

说回开头,近年各种文物成为“网红” 。

这是大好事 。

但这种现象的背后,应该多一份警惕:

别让文物热潮,仅停留于追求表面的热度 。

了解藏在其中的文化价值,才是灵魂所在 。

一共5集,每集30分钟的《敦煌:生而传奇》做到了 。

它让更多人走近敦煌,了解到它的历史与现实,珍视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 。

历经千年的文物,终于又“活”过来了 。

这样的“网红”越来越多,真好 。

编辑:邮差叔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