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眼里杭州西湖的诗句

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公西湖(房琯刺汉州时所凿)
杜甫
旧相恩追后 , 春池赏不稀 。
阙庭分未到 , 舟楫有光辉 。
豉化莼丝熟 , 刀鸣鲙缕飞 。
【杜甫眼里杭州西湖的诗句】使君双皂盖 , 滩浅正相依 。
杜甫眼里杭州西湖的诗句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写过“八月十八潮 , 壮观天下无” 。
北宋诗人王师道所写赞美钱塘江潮的诗句《十七日观潮》也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漫漫平沙走白虹 ,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 晚日浮沉急浪中 。”
“日落江湖白 , 潮来天地清 。”这是唐代王维咏潮的诗句 。它的大意是:夕阳西下了 , 晚潮涌来 , 江水猛涨 , 碧水和蓝天连成一片 , 好像春色充塞着天地 。既写了海潮的巨大气势 , 又写了它特殊的壮观美 。
更多的还有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 , 江心瀑布横 。
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 , 波涛万顷堆琉璃 。
王在晋《望江台》:海阔天空浪若雷 , 钱塘潮涌自天来 。
李廓《忆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 , 十万军声半夜潮 。
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 ,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 卷起沙堆似雪堆 。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 , 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 , 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 , 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 , 一座凌生寒 。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 , 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 , 涛如连山喷雪来 。
白居易《潮》:早潮才落晚潮来 , 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 , 杭州老去被潮催 。
徐凝《观浙江涛》:浙江悠悠海西绿 , 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 , 直至白头看不足 。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 , 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 , 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 , 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 , 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 , 门外白袍如立鹄 。
杨万里《浙江观潮》:“海涌银为郭 , 江横玉系腰 。”
《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 ,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 铁马从容杀敌回 。
描写长江,西湖的诗句 长江:
孤帆远影碧空尽 , 惟见长江天际流 。
大江东去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
我住长江头 , 君住长江尾 , 日日思君不见君 , 共饮长江水 。但愿君心似我心 , 定不负相思意 。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自此回 。
大江来从万山中 , 山势尽与江流东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一道残阳铺水中 , 半江瑟瑟半江红 。
长波逐若泻 , 连山凿如劈 。
江流天地外 , 山色有无中 。
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浓妆淡抹总相宜 。
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
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仲夏夜之梦垂柳依依西湖暖风醉游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 , 西湖歌舞几时休
水光潋艳晴偏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船头研鲜细缕缕 , 船尾炊玉香浮浮
映山黄帽璃头肪 , 夹道青烟雀尾炉
扬万里的是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浓妆淡抹总相宜 。其他: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仲夏夜之梦垂柳依依西湖暖风醉游人山外青山楼外楼 , 西湖歌舞几时休水光潋艳晴偏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船头研鲜细缕缕 , 船尾炊玉香浮浮映山黄帽璃头肪 , 夹道青烟雀尾炉更多西湖的诗句 , 详见:http://www.xlfd.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195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 , 每恨无因到上头” 。六和塔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 , 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我即兴写了一首诗:“小雨淡雾景朦胧 , 游船轻入西湖中 。碧波方圆五公里 , 满湖诗句惹秋风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佳作更具神韵和特色 。他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浓妆淡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林洪的这首七绝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山影送斜辉/波光迎素月”“市声到海迷红雾 , 花气涨天成彩云 。一代繁华如昨日 , 御街灯火月纷纷 。”元代诗人萨都刺描写杭州清河坊的诗句 , 杭州楼外楼菜馆“西湖醋鱼何时美 , 独数杭州楼外楼” 。有诗人留下诗句:“西湖西畔天外天 , 野味珍馐里鲜 , 他日腰缠三万贯 , 看舞越姬学醉仙 。”孟浩然有《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一首诗:百里闻雷震 , 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 , 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 , 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 , 一座凛生寒 。南宋杨万里曾留下:“海潮也怯桐红净 , 不遣潮头过富春”的诗句 。宋代曾在富阳石头山(今鹳山)设观涛所;而元代杨维桢“风送江声万里潮”正是在这一带的记载;清代陈子澜《恩波桥诗》又有“山水绕城春作涨 , 江涛入海夜通潮”之作 。北宋刘克庄有“惟有浙江潮事好 , 肯随逐客到严州”;南宋谢翱又有“潮信到严滩”的诗句(这里所指的严滩即严子陵钓台一带的急流险滩);元代仇远有“直上严滩势始平”;而清代黄仲则更有“海潮连日大 , 直过子陵滩”的诗句 。飞来峰 , 是灵隐地区的主要风景点 。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 , 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苏东坡曾以“人言山佳水亦佳 , 下有万古蛟龙潭”的诗句称道龙井的山泉 。广东籍革命老前辈叶剑英元帅的一首诗句:“借得西湖水一圈 , 更移阳朔七堆山 , 堤边添上丝丝柳 , 画幅长留天地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 , 一半勾留是西湖” , 宋代杨万里的那首“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这样动人的诗句 , 真可谓西湖咏荷诗中的千古绝唱了!古时的白乐天守杭时有:“绕郭荷花三十里”之句 。古人又把荷花比作光彩照人的美女 , 称之:“红白莲花开共塘 , 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 , 半是浓妆半淡妆” , 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 , 每恨无因到上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 , 一半勾留是西湖” , 足可见其对西湖的眷恋之情 。唐朝诗人张á的《孤山诗》 , 由于诗中有“断桥荒藓涩 , 空院落花深”等诗句诗人白居易曾有“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杨阴里白沙堤”的诗句 。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 , 每恨无因到上头” 。六和塔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 , 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 , 我即兴写了一首诗:“小雨淡雾景朦胧 , 游船轻入西湖中 。碧波方圆五公里 , 满湖诗句惹秋风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佳作更具神韵和特色 。他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浓妆淡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林洪的这首七绝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山影送斜辉/波光迎素月”“市声到海迷红雾 , 花气涨天成彩云 。一代繁华如昨日 , 御街灯火月纷纷 。”元代诗人萨都刺描写杭州清河坊的诗句 , 杭州楼外楼菜馆“西湖醋鱼何时美 , 独数杭州楼外楼” 。有诗人留下诗句:“西湖西畔天外天 , 野味珍馐里鲜 , 他日腰缠三万贯 , 看舞越姬学醉仙 。”孟浩然有《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一首诗:百里闻雷震 , 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 , 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 , 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 , 一座凛生寒 。南宋杨万里曾留下:“海潮也怯桐红净 , 不遣潮头过富春”的诗句 。宋代曾在富阳石头山(今鹳山)设观涛所;而元代杨维桢“风送江声万里潮”正是在这一带的记载;清代陈子澜《恩波桥诗》又有“山水绕城春作涨 , 江涛入海夜通潮”之作 。北宋刘克庄有“惟有浙江潮事好 , 肯随逐客到严州”;南宋谢翱又有“潮信到严滩”的诗句(这里所指的严滩即严子陵钓台一带的急流险滩);元代仇远有“直上严滩势始平”;而清代黄仲则更有“海潮连日大 , 直过子陵滩”的诗句 。飞来峰 , 是灵隐地区的主要风景点 。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 , 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苏东坡曾以“人言山佳水亦佳 , 下有万古蛟龙潭”的诗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孤蒲无边水茫茫 , 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孤山寺北贾亭西 , 水面初平云脚底 。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杨荫里白沙堤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 。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 , 乱峰围绕水平铺 。
松排山面千重翠 , 月点波心一颗珠 。
碧毯线头抽早稻 , 青罗裙带展新蒲 。
未能抛得杭州去 , 一半勾留是此湖 。
明代王瀛《苏公堤》中“荫浓烟柳藏莺语 , 香散风花逐马蹄”的诗句 。诗句集中描写了苏堤醉人的景色 。“西湖风景六条桥 , 一株杨柳一株桃 。”每到阳春三月 , 柳丝轻扬 , 翠浪翻空 , 碧桃吐艳 , 红霞满地 , 十里长堤 , 弥漫着绿烟彩雾 , 馨香馥郁 , 令人陶醉 。明代张宁《苏堤春晓》诗道:“杨柳满长堤 , 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 , 侧枕听莺啼 。”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日暮笙歌收拾去 , 万株杨柳属流莺 。”陆游也有 “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 。可见 , 写苏堤都离不开烟柳、红桃、歌莺 。
参考资料:教育网
比李白杜甫更成功,诗词,仕途均获成功的诗人是谁 个人觉得是白居易
白居易算得上唐代大诗人中在世时最为显达、仕途最为顺遂者 , 这一点 , 连出生于名门望族的王维都不如 。他于大历七年(772)出生时 , 李白已离世十年 , 王维辞世十一年 , 杜甫故去两年 , 大唐诗坛领跑的接力棒 , 历史性地交到这位神童的手上 。以官场成就而言 , 他年年轻轻就授翰林学士 , 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 , 是二品大员 。从文学成就而言 , 他生前就文名妇孺皆知 , 文集流传天下 , 这是死后多年文学成就才被承认的杜甫所不能比的 。最关键的是 , 他活了七十五岁 , 在古代士大夫中 , 是绝对的高寿 。退休后他在洛阳的豪宅里诗酒会友 , 远比晚年卷入政治风波的李白、王维和死在漂泊途中的杜甫幸运 。
撇开这些庸俗的指标 , 我认为一位文豪的成功标准应该考察其所担负的责任完成得如何 。对读书出仕的文豪来说 , 他身上的责任无非是这几方面:作为诗人所尽到的文化责任;作为官员所尽到的社会责任;作为男人所尽到的家族家庭责任 。
文化责任 , 应该指这个人当时和后世的文化影响如何 , 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就此而言 ,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三座高峰 。
社会责任 , 主要是作为一个士大夫对整个社会的治理做出贡献 。这差别大了 , 不仅仅要看能力 , 更要看运气 , 因时势、地位不同而差别甚大 。李白、杜甫、白居易可以说年少时都有安世济民、澄清天下的伟大抱负 。但李、杜一生不得志 , 白居易除在中枢担任过重要职务外 , 还做过苏州、杭州、同州的一把手 , 自己的政治抱负有不错的施展舞台 , 李、杜若地下有知恐怕会十分羡慕 。
家庭责任是一个男人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兄弟的责任尽到了几分 。这一方面 , 李白和杜甫亦不能交出较好的成绩单——李白一生像个独行侠一样 , 到处游历 , 常年把老婆孩子寄居在别处 , 他的几位老婆对他都是不满意的 。杜甫一家的生活更是凄惨 , 妻儿跟着他到处流浪、受苦 , 有幼子缺粮而饿死 。
于家庭责任这一端 , 白居易的成绩单比李、杜更是好得多 。自古诗人皆多情 , 香山居士更是如此 , 到处留情乃寻常 , 然而他的家庭是幸福的 。他早年在徐州遇到了初恋情人湘灵 , 因故未能结为夫妻 , 他一生为之不忘 , 在诗人中常常思念;他晚年有樊素、小蛮几位年轻漂亮的侍妾 。然而他对妻子杨氏一直很尊重 。杨氏是豪门女 , 几位哥哥是大官 。两人新婚后 , 白居易写了一首《赠内》 , 诗中云:“我亦贞苦士 , 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 , 偕老同欣欣 。”据说婚后白居易有些惧内 , 丈夫怕老婆的家庭一般说来比较和谐 。
除小家庭外 , 白居易对整个家族也是尽心尽责的 。白居易有四兄弟 , 上面有个哥哥白幼文 , 四十来岁就死了 。下面有两个弟弟 , 一个九岁就夭亡了 , 另一个就是文学成就相当高的白行简 , 比白居易小四岁 。元和十二年(817) , 东川节度使卢坦死了 , 在其手下当掌书记的白行简没了靠山 , 于是离开巴蜀 , 顺长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来到江州与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团聚 。兄弟俩会面后 , 完成了一件大事 , 就是白居易诗中所言“复有双幼妹 , 笄年未结褵 。昨日嫁娶毕 , 良人皆可依” 。
这一年白居易虚岁四十七 , 行简四十三 。那么两位幼妹很可能是白居易父亲小妾所生的 。古代过了及笄之年(十五岁)就应该出嫁 , 二十岁便是老姑娘了 。白父卒于贞元十年(794) , 即使他死前某位幼女刚刚出生 , 到元和十三年也虚岁二十五了 , 已是不折不扣的剩女 。父亲亡故后抚养幼妹成人并择婿嫁出去的责任落在白居易、白行简肩上 。如果两位幼妹长期呆在娘家不出家 , 于死去的父亲而言 , 白氏兄弟是不孝;于社会而言 , 有损两位大文豪的声名 。
所以我们能明白为什么白居易将两位妹妹一次嫁出去 , 而且所找的丈夫是“良人皆可依” , 他是那么高兴 , 要和弟弟喝酒庆贺 。正因为对家庭最后的大责任尽到了 , 一身轻松 , 才能和弟弟共勉 , “不叹乡国远 , 不嫌官禄微 。”
白居易于国 , 于家 , 于文化的责任成绩单是相当不俗的 , 无疑他是唐代文豪中少有的幸运者 。可在宋代 , 白居易这样的幸运者屡见不鲜 。“诗人多薄命”在宋代基本是不成立的 , 原因无他 , 宋代总体上政治清明、经济富足、文化繁荣、社会安定 , 文豪们所受的人生苦难自然比唐代前辈少得多 。
描写泰山,长江,苏州,杭州,西湖,武汉长江大桥的诗句?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 登泰山而小天下”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谚曰:上有天堂 , 下有苏杭 。典故出自宋·范成大《吴郡志》
姑苏城外寒山寺 ,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张继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苏轼
一桥飞架南北 ,  天堑变通途 。《水调歌头.游泳》
5首写景物的诗词名人名篇 1、《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 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 。
3、《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4、《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
5、《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 , 秦桑低绿枝 。
当君怀归日 , 是妾断肠时 。
春风不相识 , 何事入罗帏?
6、《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 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 , 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7、《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8、《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 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
9、《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 麦花雪白菜花稀 。
日长篱落无人过 , 唯有蜻蜓蛱蝶飞 。
10、《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篓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11、《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 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 , 绿蓑衣 , 斜风细雨不须归 。
1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 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杨阴里白沙堤 。
1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 树阴照水爱晴柔 。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 。
14、《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 村南村北行人绝 。
独出前门望野田 , 月明荞麦花如雪 。
15、《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16、《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 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 , 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 , 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 , 还来就菊花 。
17、《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18、《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19、《早春》
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释 , 景和风复暄 。
满庭田地湿 , 荠叶生墙根 。
官舍悄无事 , 日西斜掩门 。
不开庄老卷 , 欲与何人言 。
20、《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 , 乱峰围绕水平铺 。
松排山面千重翠 , 月点波心一颗珠 。
碧毯线头抽早稻 , 青罗裙带展新蒲 。
未能抛得杭州去 , 一半句留是此湖 。
形容美味的诗句 1、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 , 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 , 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 , 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 , 杂鸠肉为之” 。春鸠脍 , 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 。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 , 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 , 陇馔有熊腊” 。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 , 少着水 ,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 , 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 , 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 饱得自家君莫管 。”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 , 在一次美食派对上 , 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 , 无肉使人瘦 , 不俗又不瘦 , 竹笋焖猪肉” 。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 ,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 , 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 , 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 。“秋来霜露满园东 , 芦菔生儿芥生孙 。我与何憎同一饱 , 不知何苦食鸡豚 。”在他看来 , 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 , 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 , 似可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 , 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 ,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 压扁佳人缠臂金 。”寥寥28字 , 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 , 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 , 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 , 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我饮不尽器 , 半酣味尤长” , “偶得酒中趣 , 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妨长作岭南人 。” 苏轼爱好品茗 , 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 , “白云峰下两旗新 , 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 。“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 , 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 , 《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 , 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 , 在他的诗词中 , 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 , 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 , 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 。“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 , 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 , 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 。“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 , 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 , 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 , 不施醢酱 , 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 , 时话村酒具山肴 。年来传得甜羹法 , 更为吴酸作解嘲 。” “东门买彘骨 , 醢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 , 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 , “彘骨”是猪排 。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 , 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 , 半铢盐酪不须添 。”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 , 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 , 炊成不减雕胡美 。大如苋实白如玉 , 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 ,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 , 只将食粥致神仙 。” “鲈肥菰脆调羹美 , (麦乔)熟油新作饼香 。自古达人轻富贵 , 倒缘乡味忆回乡 。” "色如玉版猫头笋 , 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 , 色如鹅黄三尺余 , 东门彘肉更奇绝 , 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 , 家乡父老不患贫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 , 也味争如乡味醇 。” "何时一饱与子同 , 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 , 江清独有蟹堪持 。”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 , 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 。《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 , 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 , 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 , 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 , 即为"八珍"。"青青竹笋迎船出 , 白白红鱼入馔来" 。"蜀酒浓无敌 , 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 , "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 。"春日春盘细生菜" "鲜鲫食丝脍 , 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 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 4、郑板桥不仅是有名的画家 , 而且 对吃也有一定的研究 。郑板桥有"夜半酣酒江月下 , 美人纤手炙鱼头" ,  "扬州鲜笋趁鲥鱼 , 烂煮春风三月初 。" "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