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思的诗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
天净沙·秋思是诗词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
天净沙⑴·秋思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
[1] [2]
天净沙秋思诗句意思
http://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3/4/30/21403.html《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
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
”对这一断言是否过于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用来观照这首小令却是非常恰切的 。
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进而结晶出这样一首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且格调苍凉、笼罩着愁云惨雾的《天净沙·秋思》也就不足为怪了 。
可以说,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
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
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
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
求类似于天净沙秋思的六字名诗词
〔越调〕天净沙·秋①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轻烟老树寒鸦③,一点飞鸿影下④ 。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思的诗意】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
有一首格式较像的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编辑本段]【大 意】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 。
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
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
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正是一派浓浓的的秋景啊! [编辑本段]赏析 本文选自《天籁集》,作者白朴(11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
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一起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
本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不着一个“秋”字 。
本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
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
本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 。
刘禹锡曾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秋词》)”,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啊! 本曲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十二个意向自然地黏合到一起,仿佛信手拈来 。
开首的两个分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渲染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衬托出人们悲凉的心境 。
“一点飞鸿影下”这一幕极富动感,打破了先前画面的沉寂 。
而后两个分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则以多种颜色+名词的组合渲染了一种明朗清丽、色彩绚丽的画面,以写秋天极其美好的事物与先前的宁静、寂寥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主旨 。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 。
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 。
“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 。
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
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 。
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 。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 。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
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
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
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 。
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 。
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 。
“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 。
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 。
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的诗句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作者为元代的马致远,全文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2.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
3.赏析: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
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
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 。
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
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 。
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 。
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 。
《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 。
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 。
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 。
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 。
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 。
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
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谥 。
又是那么温馨 。
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 。
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 。
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 。
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 。
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 。
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 。
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 。
”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 。
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 。
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 。
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 。
路途跋涉之艰辛 。
求功名之困苦 。
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
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
4.作者简介: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天净沙 秋思 这首诗词的断句
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就是词 。
小令是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
参考:一、《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
二、小令是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但词中称“令”的,并非都是小令,如《百字令》即有百字之多 。
三、小令或单片,或双片,或多片 。
多片的如《九张机》,较为少见 。
因为单曲反复地唱,显然自暴其短,有失水准,再多几遍都要成《十八摸》了 。
词人必先工诗,陈廷焯云:“诗词一理,然不工词者可以工诗,不工诗者,断不能工词也 。
”又说:“为词之始,必由诗以入门” 。
因此,要填词,首先要学习作律诗 。
有了律诗修养,就不易把词的篇幅放得过长,单片嫌少,则扩为双片,而且音乐上也有雌雄问答的讲究,因此,双阕最符合词人的性格和音乐的特征 。
四、小令有齐句,有长短句 。
《尊前集》里长短句只占二分之一,到《花间集》里已占到了五分之四,说明在唐代,《竹枝》、《浪淘沙》这样跟五言绝句相类的小令是很多的,但随着词本身的发展,长短句物竞天择地独领风骚了,以至于后来便把词称为“长短句”了 。
五、小令的自由度 。
宋人依声作词,宋以后就未必,因此唐宋词常有词牌固定而字句不同的情况,那是因为音乐之下,歌词可以有所增减的缘故 。
宋人中,苏轼对音乐的造诣较为浅,偏偏他的词好,因此,很多字句的争议较大 。
柳永、周邦彦和姜夔对音乐的造诣较为深,因此,他们经常自称自己的作品为:“乐章”、“歌曲”等 。
天净沙秋思的诗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
《天净沙·秋思 》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