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堤蚁孔 气泄针芒出自哪,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哪里

溃堤蚁孔 气泄针芒出自哪【溃堤蚁孔 气泄针芒出自哪,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哪里】
“溃堤蚁孔,气泄针芒”出自汉·陈忠的《清盗源疏》 。其在原句中语境为“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意思是:一个小小的蚂蚁窝可以使堤坝渗水溃决,一个小小的针眼儿可以使气全部泄光 。比喻小处不慎可能酿成大的祸端 。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哪里“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汉·陈宠《清盗源疏》:“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
意思是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 。这句话提醒人们,做人做事都要在祸患出现萌芽的时候着手处理,防患于未然;如果小事不注意,很可能前功尽弃,顷刻之间颠覆所有累积起来的“成就” 。

溃堤蚁孔 气泄针芒出自哪,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我们通常注重的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业政绩也好,人格品德也好,都是由长期量变努力积累起来的,往往经历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 。
而同样应该引起更高程度重视的是,人格修养的“堤坝”筑起来了,其中的“水”也很沣溢充实,事业就像“气球”一样那么大,显得五彩缤纷,辉煌、耀眼、夺目 。但为什么有时候“翻盘”却在一夜之间?
由于突然的、不可抗拒的外部因素造成了“溃坝”“粉碎”——自然界有这种情况,对人类自身来说却似乎不可能 。“人非圣贤”皆有过,有些无关乎“大节”的小毛病、小失误偶然犯一次两次,可能不至于一泻千里而导致最终的失败 。
但如果在这些“小事小节”上不加注意,不以为然,甚至被一些人冠以敢做敢为的“正面”个人魅力、特征等,自以为大,于是乎傲心潜在地不断增长,小节累成了大节、小事攒成了大事,终一发不可收拾 。
溃堤蚁孔 气泄针芒出自哪,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出现这种情况,也可以倒推:这种人成就起来的“功名”和“政绩”,其内在心理追求本就有问题,不是以人民的长远和最终利益为目标,而多出于私情私利,如同历史上思想家王阳明指出的是“徒据纸上之功绩”,当然其“肥皂泡”就很容易被戳破而昙花一现 。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哪里01 后汉书
出自南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六郭陈列传 。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肯定了王道秩序,赞美贤达忠义,鞭挞奸佞邪恶,基本上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观念 。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出自南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六郭陈列传: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堤溃蚁穴,汉语成语,意思是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 。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乱子 。
战国时期,魏国相国白圭在防洪方面很有成绩,他善于筑堤防洪,并勤查勤补,经常巡视,一发现小洞即使是极小的蚂蚁洞也立即派人填补,不让它漏水,以免小洞逐渐扩大、决口,造成大灾害 。白圭任魏相期间,魏国没有闹过水灾 。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 。与《史记》、《汉书》 、《三国志》 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 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 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 。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 。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 。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

推荐阅读